“小木耳”的時代新擔當

2020年09月11日15:36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今年3月我們開始征地建棚,5月份開始進木耳菌棒,發展了50個大棚100萬棒的規模。目前,木耳大部分已經摘了三茬了,還能摘一兩茬。” 8月8日,中陽縣神堂峪村的木耳大棚內,長滿木耳的菌棒挂成長串,成列排開,每個大棚綿延近百米,採摘工人穿梭其中。負責人任建新站在忙碌的人群中指著一串串的吊袋木耳向記者介紹說。

任建新是中陽縣欣欣機械化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這家成立近十年的專業合作社,此前一直以養牛和香菇種植為主,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為中陽縣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不少力量。今年,在政策的吸引下,任建新響應政府號召,發展起了頗具規模的黑木耳種植基地。

中陽縣地處呂梁山脈中部,高海拔、低緯度、日照長、溫差大,且森林覆蓋率高達56.6%,是栽培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寶地”。本土的核桃木、刺槐木、棗樹,為食用菌菌棒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原料。

車鳴峪鄉是中陽縣一個轄有6個行政村,植被覆蓋率超過80%,貧困面達51.8%的區域,豐富的林木資源讓該區域一直有種植木耳的歷史。但由於產量低、技術落后,產業沒有發展起來。

2018年,作為山西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試點縣,中陽縣在定點幫扶單位省委統戰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車鳴峪鄉試種棚栽、地栽黑木耳,邀請山西農大常明昌教授駐村指導,獲得了成功。2019年,該縣成立黑木耳產業發展中心,出台多項優惠獎補政策,對新建的黑木耳大棚、新地栽基地、菌棒均予以一定比例獎補扶持。同時,在車鳴峪鄉、枝柯鎮建設兩個高標准種植基地,培植大戶,以點帶面﹔開工建設由山西騰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運營的年產5000萬棒的黑木耳菌棒生產廠。到當年年底,中陽縣發展黑木耳282萬棒,收獲高品質干耳29.45萬斤,實現總產值1000余萬元,吸收800多務工人員,讓黑木耳產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繼續發光發熱。

“進菌棒是政府補貼一塊五,我們自己掏5毛多,木耳現在按市場價基本核算,能賣個30塊錢左右,一年收入按現在算,基本能收個四五十萬(元)。”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台,讓像任建新一樣的產業大戶堅定了長期發展的信心。

在一個個成功案例的示范帶動下,黑木耳種植迅速走出車鳴峪,向全縣擴張。

在下棗林鄉吳家峁村,之前一直在外地做批發生意的張志剛,去年也回鄉加入了木耳產業大軍。“政府補貼20萬元、我自己投了50萬元,蓋了10個大棚,種植了20萬棒,預計年內就能回本了,明年開始就是純利潤了。”張志剛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更重要的是,類似張志剛的例子,在中陽縣各地已越來越多。在中陽縣道棠合作社,付建強發展了30個智能棚,一個棚能產2000斤木耳,不僅自己走上小康路,最忙的時候同時有60多個人在這工作。“隻要勤快,一個月至少能賺3000多元。”正在棚裡幫助採摘木耳的張美蓮樂呵呵地說。

口袋鼓了,信心足了,中陽縣農民種植黑木耳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年全縣共栽植黑木耳1600萬棒,預計產量將達到160萬斤,產值6000余萬元。黑木耳產業已經成為中陽縣農民增收的主打產業,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撐。

“我們將繼續完善補貼政策,從生產環節向科研、標准化技術制定、品牌市場信息化建設做傾斜。從進一步完善木耳產業的科技投入、生產體系、信息化數字化建設、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等10個專項精准發力,爭取明年達到5000萬棒,把小木耳做成大產業,為鄉村振興交出‘五彩’中陽的答卷。”中陽縣委書記趙沂旸表示。(劉少偉)

(責編:張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