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坊城新村笑声甜

2020年07月16日06:52  来源:山西日报
 

坊城新村的居民在闲暇时跳起广场舞。 赵文贵摄

在临近大同市云州区大唐公路的南侧,有一处崭新的村庄,红瓦白墙,整齐划一,这里便是坊城新村。走进新村,绿树掩映,花草簇拥,宽敞笔直的街巷,两旁是整齐气派的大瓦房,一色的红色院门高大宽敞。居民房屋墙上“搬迁全凭政策好、脱贫永远感党恩”的标语火红热烈,每个角落都温馨祥和,给人无限憧憬。在村中央的广场上,不时会看到来这里观光游览和学习考察的外地人。

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坊城新村,他穿过村中心广场,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产业脱贫情况;他走进农家,坐在炕沿儿上与村民们亲切地拉家常;他把关怀和勉励带给大家,激励着坊城新村的群众在脱贫路上再努力,用奋斗点亮移民新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破窑洞变身大瓦房

56岁的刘有仁现在大同高铁站当保安,靠打工供2个女儿上学。孩子已经成家立业,都住在市里,家里就剩老两口住一处院子3间大瓦房。

说起以前的日子,刘有仁感慨道:“小时候,家里穷,全家8口人,都住在一间窑洞里。等到我15岁以后,和成了家的大哥、二哥还有父母,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一处院子。后来我也成了家,全家一共5间窑洞,一住就是40多年,一直到2018年搬了新家。”刘有仁拿出以前的照片,照片是他20多岁的青春脸庞,一间低矮破旧的老窑洞立在身后,破损的玻璃窗、严重开裂掉色的木质框子,仿佛已经承受不住这间老窑洞的沧桑,窑洞的外墙早已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加固了又加固。“我以前在外打工,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里的老人,今天怕漏雨,明天怕掉土,所以老请假,经常换工作,收入也受影响。现在搬了新家,再也不用担心安全了,老人就住在隔壁,也是独门独院,老父亲已经87岁了,身体好着呢!”说到这里,刘有仁满脸笑容。

看着刘有仁敞亮、整洁的新居,素雅的装修,现代化的家电,村民也替他高兴,“他这真是苦尽甘来,有党的好政策,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村民白高山和所有搬迁户一样,3间“两屋一堂”近70平方米的大正房,3间“两正一偏”的小南房,连同院落足有3分地。回忆起那天的事,白高山还是忍不住地激动:“从客厅到厨房,从卧室到卫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得十分详细。看到原来土窑的照片,问现在这处院子花了多少钱,我实话实说,只花了一万。”白高山高兴地回忆着,并不时表达着感激之情。

说起以前的日子,白高山满是感慨:“过去住的土窑洞,家里穷,供孩子读书已经负担很重了,更别提给儿子娶媳妇了。党的政策好,咱农民啥好事也能赶上!让我们搬了新家,还给装修,通天然气,过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这搬新家、住新房、给儿子娶媳妇、顺顺利利抱孙子,样样都得感谢共产党!”

庄稼户变身“挣钱人”

在村委会,记者见到了原西咀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聂连寿,他说:“我们村70岁以下的都算年轻人,种地的种地,打工的打工,这里不养闲人,都忙着呢!你和人家说话,人家也是边说边做,手里活儿不停;让他们歇歇,他们都顾不上,生怕误了工时。我们村只要你有劳动能力,除了病残的,都有活儿做。每天早上6点,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李元,专门组织村民去苗圃剪枝、除草、打药,护理苗圃,工资日结,还管饭,基本天天有活儿干,一天每人都能挣个百八十块的。”

离坊城新村东面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黄花产业园区。该项目占地600余亩,投资2000万元,是以黄花菜为主、各类特色小杂粮为辅,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产地集散、展示销售、品牌塑造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延伸综合性产业园。“目前基础部分已经盖完,钢结构正在昼夜不停工地架设中,预计今年国庆节将投入使用。到时能提供150-160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村民不出村就有活儿干。”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告诉记者。

据刘世贵介绍,坊城新村是由云州区西坪镇大坊城村和西咀村合并而成的易地搬迁村,拥有2690亩土地,常住人口21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8人。自2018年入住以来,依靠发展黄花特色产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于2019年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8元。

刘宏,曾经是西咀村里的贫困户,全家5口人住在用土和石头砌起来的老房子里,全靠种地养活家,一年的收入也就八九千元,一旦遇上天灾虫害,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刘宏是个勤快人,谁不干的活儿,他干,谁不种的地,他种,现在一共租种了70亩地,又种地又打工,年收入达到5万元。全靠一双勤劳手,养活全家,供3个孩子上学,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坊城新村,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一应俱全。“村子周边的企业多,年轻人在村里就能学到技术,找工作一点都不难!有些工作给的工资少了都没人干。现在挣个钱,容易着呢!”聂连寿对记者说。

小农户变身大股东

夏日的午后,酷暑难耐。三三两两的老人来到村委会活动场地乘凉,这片阴凉地儿也热闹了起来。“大爷,您今年高寿啊?”“74了。”和记者攀谈的老人名叫龚宝,是大坊城村地地道道的农民。老人告诉记者,他家里的5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啥都不用干,就能有一笔不少的收入。“土地是以入股的形式流转给合作社了,就我这年纪,去了拔拔草,人家一天还给个七八十元,年底还有分红,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记者注意到,夏天在村里的广场上乘凉仿佛已经成了坊城新村老人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刘世贵告诉记者,如今像龚宝这样的孤寡老人或子女外出打工的留守老人不在少数。村民们把土地流转出来,打包给合作社,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亩可获得500元的转包费,年底还可以分红。村民变成了股东,坐在家里就能分红。

从2016年起,刘世贵带领坊城新村村民成立合作社,将村里孤寡老人的土地、零星种植的土地、因打工无人照料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种植管理,一共流转土地1100余亩,其中,种植黄花800亩,其余近400亩种植果树。“平时村民在合作社打工,基本每个月都能挣3000元左右。”

刘世贵说,坊城新村建起后,村里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帮扶单位推动、合作社带动、村“两委”发动、农户行动,狠抓产业项目扶贫,已经发展主导产业黄花种植540亩,由本村世诚专业种植合作社集中经营管理,两个村的搬迁户都有固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还吸纳了21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同时,该村退耕还林1200亩,种植经济林660亩,种植小杂粮290亩。

原大坊城村第一书记陈巨文说,村民几乎都是合作社的股东,如今,通过合作社的产业收入加上各种扶贫政策收益,坊城新村村民目前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年轻一点的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劳动本领,不但是合作社的股东,而且有的已经成为农民工经纪人和合作社的专业经纪人。合作社根据村民特长,组织大家提升驾驶、修理、装修等多项技能,组织年轻妇女开展家政服务、粘花等技能培训,并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去年以来,已帮助3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近务工。今年已经开始培训外村的人员了,以后的事业肯定会越做越大!”说到今后的发展,陈巨文信心满满。(记者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温保平)

 

(责编:李梦文、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