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太原到蔡家崖的客运列车正式开通,结束了兴县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蔡家崖号”列车开通两年来,已累计开行2792趟。两年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兴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

蔡家崖村的红色印记

来源:山西晚报

2020年07月26日11:30  
 

7月的蔚汾河畔,一派繁忙景象。这条由东向西横穿兴县城的黄河支流,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迁——河道里,兴县迄今最具规模的综合型公园蔚汾河湿地公园是兴县人最喜欢休闲的地方;河岸边,5万多平方米、新建的兴县人民医院即将完成搬迁,已投入使用……

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坐落在蔚汾河北岸的蔡家崖村。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绥边区政府及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当时,晋绥边区曾经肩负着保卫延安、屏障陕甘的重任。作为晋绥边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蔡家崖村也被誉为“小延安”。

2017年6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以来,纪念馆红色旅游出现井喷式态势,全国各地的人们跟随领袖的足迹来到兴县,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党政机关、媒体、国企、旅行社等参观团体络绎不绝,他们来这里或采风创作、或参观学习、或缅怀先烈并接受革命传统再教育。

从红色讲解员到红色文化传播者

秋风凉又凉,谷子黄金黄

今年收成好呀,谷满仓

全凭那八路军呀保住了家乡

……

7月18日下午,空旷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展览厅里传出一阵轻轻哼唱的歌声。正在进行闭馆前巡查的讲解员康彦红边走边哼着这首流传在晋绥边区的民歌《快缴公粮》。

到今年,康彦红已担任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一线宣讲工17年了。从当初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到现在的资深红色讲解员,她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讲解两万余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时,康彦红作为馆内工作人员全程陪同。“近3年,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客流呈现井喷式增长,最高纪录日接待量已经超过5000人次。尤其每年七一前后,都是馆里的接待高峰。纪念馆里的8名讲解员每人每天都要完成五六批讲解任务。从新馆到旧址,讲解完一次需要近两个小时。一天下来,我们每个讲解员至少要倒着走3万多步。”

康彦红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要背3万多字的晋绥边区资料,很多讲解词还得自己整理。开始觉得很枯燥,压力也很大。后来,随着不断地讲解和了解,晋绥边区的红色文化渐渐浸入到她的生活中,她开始自发学习和挖掘晋绥边区的革命历史和兴县的红色文化。十几年时间,她几乎走遍了当地的革命遗址,向乡村里的老人请教,向党史专家学习,积累了十几万字的资料,不断地丰富到自己的解说内容中。这么多年积累下来,康彦红不但成为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红色名片,也成了兴县有名的红色文化传播者,经常有学校和单位邀请她去做讲座和报告。

“每当我给游客和孩子们讲刘胡兰的英勇、李林的悲壮,讲牛友兰毁家纾难为抗战、续范亭飞马告急挽狂澜,心中同样在澎湃激荡。民族的记忆,是需要温习的,我们讲解就是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得以传承!”

康彦红曾接待过一位90多岁专程从四川赶来的老八路军战士。老人曾是晋绥军区司令部警卫员,1948年随大军南下。他带着一大家子从四川来这里寻根。那天,她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讲。老人看到司令部院里那棵当年的柳树时,激动地大声叫了起来:“就是这棵树,我在的时候它就在!它还在!”当时康彦红被老人真挚的革命情感感动得泪流满面。

康彦红说,这些年来,走进蔡家崖的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他们或敬仰或肃穆,她能从中真切感受到人们参观后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之情、震撼之情。“走进纪念馆的人已不仅仅是单位组织参观学习的,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带着孩子来了、革命者的后代来了、年轻人来了……通过学习传承英烈精神,凝聚起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如今,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不仅需要背解说词,学习晋绥边区革命史也是必修课,甚至有几个讲解员开始自发学习和研究晋绥革命史。面对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新老讲解员都能对答如流,讲起红色历史来头头是道。在平凡的岗位上,康彦红和同事们正在亲历蔡家崖在传承革命精神与弘扬红色文化道路上的变迁。

红色旅游给蔡家崖带来新变化

7月18日上午,一场雷雨刚刚洗礼了兴县城。蔡家崖村的红色一条街上,几位清洁工正忙碌着清理淤泥,石板路面上还留有明显的扫帚扫过痕迹。

蔡家崖的红色一条街依托的是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这个红色旅游资源。这是一条红色文化和乡村气息并存的旅游街。街边超市的老板坐在门口的台阶上,一边往笸箩里剥着蒜,一边和街坊聊着天。一辆拉着豆腐的农用三轮车穿街而过,车上的喇叭飘出“豆腐哎”的叫卖声。独自走在这条街上,没有人向你推销纪念品,没有人拉着你照相,像有一张幕布立于你和这条街道之间,有一种难得的清静悠闲。

说起最近几年的变化,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利川说,今年受疫情影响,蔡家崖的红色旅游刚刚开始恢复。红色旅游产业需要一定的周期,马上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红色旅游这一概念已经深入到全村老小的心里,大家脑子里都有了一个红色旅游的概念。村里人以前都是种地、打工的,现在很多人琢磨着靠红色旅游做点什么。变化最大的,就是村里的人的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

原本蔡家崖村是贫困村,如今在蔡家崖的北山上,2000余亩桃树、杏树、核桃树遍布山头。这片经济林惠及村里90%以上的人口,每年能给每户村民带来500多元的收入;村里建起了3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能给集体带来十多万元的收入;蔡家崖村还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社,在村居民人手一股,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县里还在推进蔡家崖干部学院、蔚汾河蔡家崖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等5个项目,力争使晋绥边区首府旅游区达到“4A”标准。

2018年6月21日,太原到蔡家崖的客运列车正式开通,结束了兴县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蔡家崖号”列车开通两年来,已累计开行2792趟,运输旅客223万人次,极大地方便了老区人民出行。去年七八月份,每天到站的游客有1000多人。两年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兴县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

蔡家崖小夫妻的幸福生活

今年35岁的张美玲是兴县人民医院的护士,她是2009年嫁到蔡家崖村的。因为上班等原因,她需要经常往返兴县和蔡家崖村之间。“以前,回趟村里,要坐跑线的班车,车上不拉满人不走,经常坐车上等一两个钟头。后来骑电动车跑,可雨雪天就不方便了。现在公交车直接通到家门口,10分钟一趟,又快又方便。”

今年对于张美玲和同事来说,最大的喜事是搬迁新“家”。新建的兴县人民医院也坐落于蔚汾河边,距离蔡家崖村仅有800多米。说起新医院,张美玲不断地用“可大可大了”来形容。高高耸立的16层住院楼,像地标一样极其醒目,在去往蔡家崖的路上,老远就可以看到。

新医院光门诊大厅就1万多平方米,宽敞明亮。张美玲工作的药剂科就在门诊大厅。张美玲说:“以前我们科室顶多十几平方米,就一套收费系统,每天窗口上排长队,门诊和住院部都在一起拿药。现在,门诊、住院部有各自的药房,窗口和收费系统都增加了,工作起来都感觉轻松多了。”

新建的兴县人民医院是县委县政府按照20年不落后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的,到8月上旬将完成全部搬迁工作。新医院的投入使用,将彻底解决兴县人民医院环境不优、床位不足、服务能力不够等问题。新医院占地总面积50108平方米(约合75.16亩),建筑面积88147.92平方米,由门诊医技楼、住院楼、感染楼、办公楼等4个单体建筑组成,设置科室38个,其中行政、职能科室15个,医技科室4个,临床科室19个,设置床位600张,日门急诊量可达到2000人次,基础设施在县级医院中居全省一流水平,具备三级医院设施条件。

为适应群众的医疗需求,新医院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核磁、高压氧舱、大C、64排螺旋CT等。同时,计划录用120名专业人才充实医疗队伍,并引进高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13名,以传帮带形式开展血液透析、病理诊断、消化内镜、妇科微创、心血管介入治疗、血管造影、腹腔镜的扩大范围应用等新技术、新项目,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改善全县人民的就医条件。

张美玲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几年老家兴县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平时下班,她经常和丈夫带着孩子去蔚汾河湿地公园去玩。“以前想逛公园都得去太原。”公园里有音乐喷泉广场、儿童游乐广场、轮滑广场,还有名人广场、历史广场……“到了晚上,你去看看,可热闹了。”

3年来,沾了红色旅游的光,村里各家都分了些钱,很多家开始新修房子。张美玲和丈夫计划买一辆七八万元的汽车,方便接送孩子和上下班。

山西晚报记者 王晋磊

(责编:赵芳、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