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街效果圖
圖為鐘樓街西段效果圖。
“講起它不過是條老街……可它哪裡只是條老街……”近日,民謠《鐘樓街》在各大音樂平台上線,悠揚的曲調和暖心的歌詞,唱出了幾代太原人的情懷,也使人們對鐘樓街的未來充滿了憧憬。
鐘樓街,因一座鐘樓得名,與柳巷、橋頭街、柳巷南路成“十”字銜連。一條街,一千年,這裡不僅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老太原人的回憶,更作為太原百年商業輝煌的歷史地標,承載了人們對商業繁華的注解。
今年4月,鐘樓街改造正式啟動,千年古街風貌將重現在世人面前。
傳承、保護、恢復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條鐘樓街
“盼望已久!”8月10日一大早,開明照相館董事長楊又拴穿過門店大廳,如往常一樣來到辦公室。雖然這裡已經是施工現場,他卻沒有閑著,每天依舊准點上下班,為改造工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服務,干勁十足。
作為此次改造的第一棟建筑,這家百年照相館的大廳變成了建筑工地宿舍區,工人們正在加緊進行修建,外立面已經完成了一半,“一磚一瓦壘起來,一天一個新模樣”。
從上世紀20年代至今,開明照相館見証了太原的歷史變遷。“幾十年前,去開明照張相是件時髦的事情。”這家老字號照相館曾為許多太原人拍過全家福,生意十分興隆。上世紀90年代,開明婚紗攝影進入鼎盛時期,甚至創下日拍180對新婚夫婦的全國紀錄。
“可以說是圓了我們恢復老店原貌的夢想。”楊又拴一頁一頁地給記者翻看開明的老照片和重建效果圖。按照最終的改造方案,這棟老樓將重現上世紀80年代的風貌。
“鐘樓街因街上鐘樓而得名,1931年,鐘樓年久失修,被拆除。據說,那時的鐘樓玲瓏雋秀,清晨報時,聲音傳得很遠。”原太原市政協副主席、太原史志專家王繼祖祖上四五代人居住在開化寺南街,步行十幾分鐘就到鐘樓街。生於斯、長於斯,王繼祖對鐘樓街的過往了然於心。“今天的鐘樓街由早年的鐘樓街、按司街和東羊市三街合並而來。據載,清中葉之后,原鐘樓街、按司街以及東羊市逐漸發展為太原的主要商市。至正太鐵路通車后,商品交易更加繁忙,吸引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商人來此。以至於位居鐘樓街、按司街的名剎寶梵、佛寺禪林——開化寺和大鐘寺也被改辟為商場,成為鐘樓街上最早的兩大商業區。”這次改造在他看來,商業發展在呼喚一種新的出現,鐘樓街改造就是為了適應這種發展,讓這條街的文脈商脈一起傳承,把它鑄造成一個新的商市。
“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是時代賦予太原的使命,更是迎澤區基於區情實際,大力推進‘全域旅游’、打造省城首善之區,努力蹚出轉型發展新路的實踐。”在迎澤區委書記李慧的辦公桌上,放著好幾個版本的鐘樓街改造方案,每一版她都細細地研究過。“千年鐘樓古街,有著完備的城市記憶、完整的歷史文脈、完美的地理優勢和完好的商業基礎,不改則已,要改就要高標准、高定位、高水平、高效能。”
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一條鐘樓街,每一個老字號身后都有一個老故事,在認真收集了每一棟建筑的老照片和舊資料后,“它們”將完全按照圖片和文字記載中100年前的位置和形象得到修復和完善。
復建鐘樓,是此次鐘樓街改造最大的亮點。據資料記載,鐘樓高三層五丈,重檐宏甍,椽拱飛揚,十字結頂。按照改造方案,復建后的鐘樓基座高8米,總高達到30米左右,是整個鐘樓街最高的一棟建筑。鐘樓的地下空間將做成一個博物館,展示與鐘樓街相關的老建筑、老字號、風雲人物。
此外,按察司牌樓、開化寺門樓這些承載了幾代太原人記憶的歷史建筑也將復建,最終形成以民國風貌為主體,同時兼具各時期風貌,體現城市發展變遷的整體風貌,最大程度復原鼎盛時期的模樣,重塑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打造太原城市文化新名片。
地上地下同步改造 為老街巷“強筋壯骨”
在此次改造中,整個鐘樓街片區共改造24條街巷,其中重點打造靴巷、帽兒巷等12條步行街,鐘樓街自然是絕對的主角,並串聯其他11條各具特色的步行街。
走街串巷摸情況,挨家挨戶做工作,從年初鐘樓街改造提上議程開始,柳巷街道察院后社區黨支部委員趙雲就開始忙活了,而在更早前,他對街坊商鋪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摸底。基層工作干了十幾年,再瑣碎的事兒趙雲都不怕,就怕下雨天兒。“雨水一來,寸步難行!”
老街改造人心所向,地下管網改造先行。今年4月,鐘樓街片區先行啟動了前期的市政配套工程,對東至五一路、西至解放路、北至鼓樓街、南至開化寺街范圍內的街巷實施提檔升級,主要是提升地下管網的承載能力,同時消除道路上空的“蜘蛛網”,讓空中線纜全部入地。
這些街巷總長度約5.6公裡,目前已經陸續開工19條。多年來,這些道路下方的供水、供熱、雨污水等管線非常復雜,跑冒滴漏現象常有。此次改造后,地下管線將一次性配齊,並實現雨污分流,提升排水能力。
與其他市政道路改造不同,鐘樓街片區的地下管線復雜,年代久遠,再加上商鋪私自接入的接水口或排污口,僅需要臨時遷改的管線就達到了195處。對此,施工單位先對沿街不拆的建筑分類採取了不同等級的保護措施,之后才開挖溝槽、鋪設管線,並採用新工藝,使管線快速通過,確保房屋質量不受施工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地下管網鋪設過程中,預留了200多處過路管線套管,方便鐘樓街片區整體改造時各個管線的對接,避免二次開挖。
此外,整個鐘樓街片區的街巷將實施提檔升級綜合改造,改造后的鐘樓街由主街、次街、小街巷三部分組成。主街包括鐘樓街﹔次街包括靴巷、南倉巷、陰陽巷、四岔樓巷、地藏庵巷、二市場巷、醬園巷﹔小街巷包括智家巷、五魁巷、氈房巷。改造過程中,實施地上與地下的同步改造,不僅沿線基礎設施將一並配齊,街巷風貌也將根據建筑的整體風貌予以統一。
原來的鐘樓街缺失靜態交通,沒有停車場,這次將利用一些相對完整的拆除地塊和地下空間,完善市政配套設施的同時,盡量解決停車問題。
“誰人不知鐘樓街?那個時候隻要跟外地同學說家住鐘樓街,總有滿滿的自豪。”現在,走在靴巷正在翻修的泥土路上,趙雲又有了滿滿的期待:“明年一定要邀請老同學來玩!”
商、文、旅融合發展 重現古街往日繁華
楊又拴今年63歲,子承父業,打小就在開明照相館跑動。“整條街熱鬧到什麼程度呢?每天圍在開明落地窗前欣賞婚紗照的人要到晚上10點才散去。”
57歲的趙雲同樣是鐘樓街的“土著”。放學后老鼠窟吃碗元宵,幫大人去大寧堂取包中藥,最懷念的還是上海飯店的小籠包。
留住鄉愁,是此次鐘樓街改造中最溫暖人心的點。如何留住?
鐘樓街文物古跡眾多,禮制文化、王府文化、多元宗教文化以及近現代文化遺存豐富,是太原府城歷史遺存的集中區。此次改造中,太原市將傳承、保護、恢復的理念貫穿改造始終,文保、文物及遺存歷史建筑應保盡保,通過復原鐘樓廣場等重要歷史建筑,重塑城市記憶﹔通過保留傳統街區脈絡,恢復街道肌理﹔通過挖掘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脈﹔通過植入現代元素,體現時代風貌,以最嚴的標准和要求激活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
城市記憶的重塑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積澱。8月10日,走進靴巷,一處古色古香的小院格外顯眼,這裡是老字號恆升久,現已完成保護性修繕,未來將成為小型博物館,進行非遺制作展示,市民、游客可以參與其中,體驗樂趣。
“我們要對歷史建筑和文物科學保護、活化利用,讓它們走下高台,走進百姓。”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劉玉偉表示,此次改造中,許多像恆升久一樣的明清、民國時期及近現代有價值的歷史建筑都得到了應保盡保,避免了“大拆、大建”的破壞性拆除。“從這些富含文化內涵的古建中探尋城市發展痕跡和文風文脈,融入時代元素,打造成民眾身邊博物館和百姓城市會客廳,讓人們從這些遺存中挖掘豐厚的太原文化,而被點燃的文化‘煙火氣’也可以讓歷史建筑和文物‘活起來’。”
除了文保文物建筑,有明顯歷史信息或建筑結構和功能尚可的建筑,也將大量保留下來,並根據府城歷史風貌要求進行改造更新。國民日報社、靴巷說書樓、智家院等非文物文保建筑因此得以挖掘保留。
鐘樓街商業基礎完好,有靴巷、帽兒巷等12條商業街巷,有六味齋、華泰厚等15家老字號,還有25處1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業設施,年客流量2000萬人以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商圈。記者了解到,此次改造堅持推動“商、文、旅”融合發展,恢復老字號,發展新業態。按照同步拆遷、同步建設、同步招商的方式,改造后的鐘樓街將加強運營管理,完善服務功能,滿足“吃住行游購娛”多元化高品質生活需要。
連日來,隨著老門店搬離、拆除,眾多民眾前來鐘樓街拍照留念,回憶老街巷的過往。楊又拴告訴記者,待到鐘樓街重新開放之時,開明照相館也將迎來百年店慶。“時空流轉,新舊交織,值得期待,我們和鐘樓街都將重塑往日繁華!”
記者曹婷婷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