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千年古都大同 讀民族融合歷史

2020年08月11日08:37  來源:山西日報
 

懸空寺

大同古城

中華創世神話、夏商周歷史文化、明清晉商文化、抗戰紅色文化、邊塞文化、民族融合文化等,一章章、一頁頁、一行行,書寫在三晉大地之上。

大同作為北魏京華、遼金元西京、明清重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上的大同,是中國北方漢民族與匈奴、鮮卑、柔然、沙陀、契丹、女真、蒙古、韃靼等多個民族交往、沖突、融合的大舞台,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是中國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見証地。

大同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大同的民族融合發展歷史是中國民族融合歷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代白登之戰后制定並實行的和親政策,北魏王朝太和改制與鮮卑族的全面漢化,遼金時期大同置西京府,明朝隆慶議和后漢蒙兩民族的和睦相處等重要民族融合事件均發生在大同。雲岡石窟、大同古城、華嚴寺、白登山“白登之圍”遺址等就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証和文化地標。

游大同,重點要讀民族融合歷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游大同,突出感悟民族融合文化,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大同正在全力實施“六大行動”

一、專家深度解讀

1.專家智庫把脈支招。

2.系統編制手冊讀本。

3.百位名家講大同。

4.開設文旅在線微課堂。

二、導游全面提升

1.全面更新景區景點現場講解詞。

2.開展導游和講解員業務培訓。

3.舉辦金牌導游大賽。

三、媒體廣泛傳播

1.發揮傳統媒體作用。

2.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

四、實物數字展示

運用現代聲光電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如動畫動漫、虛擬現實、數字沙盤、虛擬解說員等,在提高旅游用戶體驗的同時,展示宣傳大同旅游資源,講述中國民族融合歷史、大同民族融合故事。

五、文創產品代言

六、研學旅行體驗

1.培育研學旅游項目。

2.設計研學實踐教育活動課程。

民族融合的先行者與踐行者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七雄紛爭,或變法以圖強,或改革以興邦。其中,最成功的改革當數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史記·匈奴傳》記載:“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趙武靈王所置三郡,其中代郡大部分、雁門郡一部分在今大同地區。這是歷史上漢人學習胡人的一次極為有影響的軍事改革,也是民族融合的開山之作。

漢高祖和親政策——

漢朝建立之初,漢高祖劉邦雄心勃勃地想解決北部威脅,於是親率大軍30萬進軍平城(今大同市),結果被40萬匈奴大軍包圍在平城東北方的白登山(即今馬鋪山)七天七夜。后用陳平“奇計”才得以解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戰”。

白登之戰后,劉邦改征討政策為和親政策。從此漢族和匈奴結為連理,邊境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商貿往來、文化交流日盛。這個和親政策中流傳最廣的當數昭君出塞的故事。大同的琵琶老店就是因昭君當年出塞曾駐蹕此店而馳名的。

代表性旅游景點

雲岡石窟:雲岡石窟是多民族融合見証的集大成之地,是公元5世紀多民族共鑄的文化豐碑,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

大同古城:大同古城是漢代平城、北魏平城、唐代雲州、遼金元西京、大同府和明清大同鎮等不同歷史文化層的疊加,大同古城裡的華嚴寺、善化寺、開化寺、大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和古城牆、代王府等古建筑群,是遼、金、元、明、清等各個時期民族融合的文化體現。

北魏明堂遺址:明堂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標志,見証了中世紀多民族融合。鮮卑族全面融入漢民族,成為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民族大融合作出重大貢獻的民族。

大同古長城:包括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明長城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長城,既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也是漢民族和其他多個民族交往、沖突、融合的大舞台。新榮區得勝堡是隆慶議和故事的發生地,左雲摩天嶺、月華池、八台子,陽高守口堡,天鎮新平堡、李二口等均見証過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遼金元三代,大同均做過西京。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240余件(套)文物精品,見証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方面的融合。

華嚴寺:我國現存年代較早、保存較完整的一座遼金寺廟建筑群,也是典型的漢文化與遼金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很好地將大同本地的寺廟風格與遼代契丹族的民族風格結合起來,形成了華嚴寺建筑藝術上的多樣性。它的建筑構造、雕塑風格、獨特的大殿裝飾都體現了民族融合的特點。其中,被稱為“東方維納斯”的合掌露齒菩薩是該寺的鎮寺之寶,也是標志性塑像。

文字:馮楨 要子瑾

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編:趙芳、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