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太原9月22日電(李夢文 張婷婷)過年的棗山,結婚的石榴饃,壽誕的大壽桃……今日上午,“擷彩大地 面中乾坤—山西面塑藝術展”在太原美術館開展,精美絕倫、栩栩如生的作品吸引到眾多面塑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
本次展覽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山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太原美術館承辦,是山西各地面塑代表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山西面塑培訓班40名學員的學習成果匯報。
面塑俗稱“面花”“花饃”,是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庭的重要一支。面塑藝術不僅蘊藏了深厚的民俗內涵,也凝聚了山西人真摯的情感和代代傳承的審美,散發著鄉土氣息,千百年來綿延不絕,在三晉大地上遍地開花,在黃土高原上熠熠生輝。
據了解,本次共有近400組作品參展,按照“域·晉風”“歲·時節”“禮·儀和”“融·新姿”四大板塊進行展出。展覽將持續到10月9日。
“域·晉風”板塊主要體現造型精巧、做工細致、色彩艷麗的晉南、呂梁黃河沿線面塑﹔造型簡練、粗獷豪放、面味濃厚的以大同、忻州為代表的長城沿線面塑﹔精巧細致、色彩絢麗的太行山地域面塑等山西各地面塑代表作品。“歲·時節”板塊展出“寒燕兒”“棗山”“羊羔兒饃”等節日面塑作品,體現山西各地春節、清明節等歲時節令供物的不同風格。“禮·儀和”板塊展出滿月、十二歲、婚禮迎娶等人生禮俗所用的“圐圙”“節節高面花”“歡魚吉兔”等面塑作品,體現山西面塑“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的傳統文化內涵。“融·新姿”板塊展出“一帶一路”、威風鑼鼓、踩高蹺等面塑創新作品,展現面塑豐富的表現力和張力,融入時代元素,體現時代視角,彰顯新時代、新思想。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主任牛曉珉表示,此次展覽對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面塑藝術,擴大山西面塑影響,提高面塑傳承人群社會地位和經濟效益將起到積極作用。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