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是精准扶貧“五個一批”工程的重要內容,是指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沒有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實現應保盡保。”
決戰脫貧攻堅,我省實施社會保障兜底工程,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扶貧行動、特殊群體關愛行動,落細落實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政策,“兜”住最困難群體,“保”住最基本生活,扶助特殊困難群體,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統籌解決問題,動態管理,確保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未脫貧人口兜底保障實現全部“清零”,筑牢了最后一道防線。
密織“安全網” 幸福有保障
住進縣裡的敬老院,婁煩縣靜游鎮新庄村李二電老人笑意盈盈:“住得舒適、吃得舒心,穿衣看病都有人管,每月還有零花錢,敬老院裡真幸福!”
每屋都新配液晶電視,新改了暖氣,食堂添了包子機、餃子機,配了大功率洗衣機,有了健身、娛樂設施,圖書室、衛生室新增了紅外線測溫儀、呼吸機、制氧機等設備,老人們流感疫苗全覆蓋,小病不出門。平日裡社工來探望,集體過生日,敬老院裡幸福滿滿。
特困供養對象小康路上不掉隊。攻堅貧困,婁煩縣將“三類人群”,即60歲以上孤寡老人、殘疾孤寡老人、18周歲以下孤兒,共903名符合條件的特困供養對象,全部納入特困集中供養,實行動態管理,實現應養盡養。
我省規范特困供養人員管理,除集中供養外,分散供養的特困人員也做到平時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生活幸福指數大大提高。
社會保障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后一道防護網。決戰脫貧攻堅,我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決扛起政治責任,緊盯特殊困難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持續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有力舉措,各項救助政策措施精准到戶到人。
應保盡保。“搬進了市裡集中安置區怡居苑小區,有低保和基本養老保險保障,還辦了房屋不動產登記証,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忻州市忻府區陽坡鄉何家庄村搬遷戶賈潤有滿懷喜悅。我省全面排查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政策落實情況,累計排查370余萬人,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保障范圍,惠及51.5萬貧困人口。
分類施保。實施單人保,打破低保以家庭為單位准入限制,建檔立卡特殊群體可單獨立戶享受救助,實現“保一人、脫一戶”﹔實施低保漸退期政策,脫貧暫不脫保,“扶上馬、送一程”,幫助其穩定脫貧。
提高標准。農村低保連續5年提標,全省平均達到5319元,所有縣(市、區)農村低保保障標准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准,同步提高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准,農村最困難、最脆弱的群體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急有所紓。交口縣康城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穆小軍2018年脫貧。2019年,他在外打工時不慎摔成重傷,下肢癱瘓,家庭陷入困境。交口縣民政局先行救助,予以5000元臨時救助款,鎮村兩級干部為其申辦低保,及時給予保障。我省臨時救助145.7萬人次。
聚焦特殊群體,我省關愛保護體系進一步健全。省、市、縣全部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聯席會議制度,將5300余名孤兒、4500余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及時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3.6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得到有效關愛保護。建立了殘疾人兩項補貼標准動態調整機制,惠及60.65萬殘疾人。
助力精准脫貧,社會保險發揮積極作用。我省加大力度,資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困難群體參加社會保險。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財政全額資助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同步納入大病保險保障范圍。同時,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由市縣政府代繳全部最低檔次養老保險費,60歲以上直接發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經過艱苦努力,我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養老保險扶貧工作實現信息核實率100%、參保率100%、待遇發放率100%。社保政策穩穩托起了貧困群眾的幸福生活。
小病沒負擔 大病有救助
忻州市繁峙縣集義庄鄉淨林村李大爺因冠心病,住院救治14天花費8.43萬元,這家建檔立卡貧困戶犯了愁。出院時直接一結算,家人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我省實行“三保險、三救助”政策,李大爺住院個人自付部分隻有6100多元。
因病致貧返貧以前並不鮮見。我省在全國率先改革創新,積極實施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三保險、三救助”醫療保障幫扶政策,通過綜合保障將住院總費用平均報銷比例提高到90%,並實行“一站式”結算,貧困戶住院不用墊付大額住院費,惠及203.96萬人次。
我省大病保險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傾斜,報銷起付線由1萬元降低到5000元,報銷比例從75%提高到80%,取消封頂線。
看病買藥原先是貧困群眾脫貧路上的沉重負擔。全省醫保部門進一步優化簡化辦理流程,嚴格落實限時辦結制,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門診慢性病鑒定職責下放到指定的醫療機構,醫保部門不再重復鑒定。到2020年底,全省共有29.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門診慢性病保障政策。同時,我省還建立了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兩類常見病患者藥費大幅下降。
醫保報銷能不能及時到位,影響著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2019年底,我省11個市全部實現市域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4項待遇“一站式”結算。
消除后顧之憂,幸福生活才能更踏實。如今,我省困難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建設,讓群眾有更多幸福感安全感。
鼓起精氣神 闊步富裕路
幫扶特困群體,扶貧扶志扶智都不鬆勁。
“有了這些‘助手’,如廁、做飯方便多了!”長治市潞城區店上鎮赤頭村肢體殘疾人呂海霞連連點贊。安高位遙控燈,配低位灶台,旱廁地面改造,裝防觸電裝置,設沿牆扶手……潞城區根據不同殘疾人特點和需求,一戶一方案設計,有針對性地為建檔立卡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
我省積極實施助殘扶貧工程,開展農村貧困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開展貧困殘疾人康復服務和輔助器具免費適配等工作,切實增強貧困殘疾人自我發展和創收、增收能力。大同市雲州區重殘青年曾軍偉主動向村委會申請退出特困供養戶,借助電商平台走上富裕路,帶動更多殘疾人自強自立、就業增收。
“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干部幫扶!”繁峙縣大李牛村李二蘭60多歲,丈夫生前患有多種疾病,識別為貧困戶。扶貧干部和村干部積極幫助她解決實際問題,修整了房屋,申請了低保和小額貸款補助。作為脫貧低保戶,村干部逢年過節都慰問看望她,李二蘭精神煥發。
聚焦減貧防貧兩大重點,我省精准發力,“一戶一案”“一戶一策”落實開發式扶貧和保障性兜底政策。2020年,對脫貧不穩定和邊緣易致貧“兩類戶”人口,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明確監測對象、范圍、方法、程序,針對性落實產業、就業、兜底、保險、社會和志智幫扶6類措施全覆蓋。
2020年開始,省級將連續3年每年拿出1億元就業補助資金,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一戶一公崗”托底安置,2020年需安置的6225人全部落實崗位。
精准排查,不漏一人。我省扎實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和殘疾人社保政策落實排查行動,符合條件的未脫貧人口納入低保,符合條件的貧困殘疾人辦理殘疾証落實“兩項補貼”。
我省兜牢養老保障,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省委出台決定、省人大立法、省政府制定實施意見,我省在全省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礎上,並行建立了標准適度、能兜住底、可承受、可持續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激勵子女履行贍養責任,對無子女或子女無贍養能力低收入老年人傾斜支持,從制度上解決老年人養老和返貧致貧問題。制度從2021年1月1日起順利實施。
1月15日,我省第一筆城鄉居民補充養老金在晉城市沁水縣發放,25148名65周歲以上城鄉老年居民享受待遇。
一項項脫貧攻堅兜底惠民政策落地生根,一件件雪中送炭的民生實事開花結果,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編越牢,成為貧困群眾闊步共同富裕路的最大底氣和最強支撐。(記者高建華)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