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動”系列報道②

瓮城口變形記

趙 芳  張婷婷  麻 潞  段思齊

2021年04月20日09:10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倚青山,臨桑干之濱,於雲州西南,有寶地一方,名瓮城口。然居於此,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陳家紀新,素性坦蕩率直,喜以肝膽相照,乃鄉民所需也。

初,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盡勸農桑,有機旱作,今有稻谷千畝。每至孟夏景明,覆蓋纏繞,搖動下垂,隨風飄動。

憶疇昔,澄澈已然新。穗同金,此樂何極!入室也,則有窗明幾淨,心曠神怡,其喜洋洋者矣。曰:幸哉!

如果你幾年前告訴陳宗順,他會住上紅瓦白牆的新房,年收入5萬塊,還有十幾萬存款……他一定不以為然:守著半山腰的土窯洞,30畝種著玉米的耕地,每年收入不到一萬塊,何來的存款?

可如今,他夢都沒夢過的事,都成了真。

地處桑干河畔的雲州區吉家庄鄉瓮城口村,曾是大同市有名的“上訪村”。“村民矛盾多、紛爭多,說到底就是村裡條件有限、發展遲緩。”陳宗順是老支書,眼看著村子一窮二白,心裡犯了愁。

2014年,22歲的陳紀新在陳宗順的極力推薦下,成為了瓮城口村黨支部書記的候選人,后全票當選。“他當時養著大車,一年能掙不少錢。知道村裡需要他,二話不說就回來了。”陳紀新素來熱心腸,把鄉親們當自家人,盡管年輕,他的上任還是讓瓮城口村人對未來充滿了企盼。

如何破解困境?陳紀新帶領班子成員,挨家挨戶搜集意見,傾聽群眾呼聲,一樁樁厘清關系,一步步化解矛盾,讓大家對村委重拾信任。

2015年,全村人整體搬遷到了山下的移民新村,舊貌換新顏,男女老少都覺得日子有了奔頭。“耕地土壤富硒含量達每公斤92毫克”,一次認証,更是讓這個小山村走上了“逆襲之路”。

2020年,瓮城口村谷子大豐收。

瓮城口村5700多畝土地多為砂質土壤,保水力差。自大力發展以富硒雜糧為主的有機旱作農業以來,全村核心片谷子連續兩年畝增產100—150公斤。“現在從種到收都用機器,三利公司還和村裡簽合同,按一斤3.2元收。我種的20多畝就有5萬多元,比過去強太多了。”村民陳闊仕喜上眉梢。

目前,瓮城口村的谷子不僅有了“西河坊”“吉家農庄”兩個品牌,還在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借著大同市推進桑干河流域10萬畝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項目,村裡的谷子加速發展。

“現在我們種谷子,政府除了篩選最佳品種外,給補貼又提供技術指導,大伙兒積極性非常高。2019年村裡種了1000畝,2020年就漲到2700畝。”一提起收入,陳紀新滿臉自豪,“去年糧食市場行情好,我們村農民戶均種糧收入都在3萬元左右,加上種高粱收入,有的上五六萬了。”

春耕進行時。

“這兩年上級政府對有機旱作農業扶持力度都非常大,目前全鄉有機旱作農業已經實現了連片種植、集中管理,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操作,省時省力,農民非常滿意。”吉家庄鄉相關負責人說,市、區農業農村局還對專業合作社、分散種植戶給予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全鄉共發展以谷子、黍子、豆類、高粱為主的有機旱作農業41000畝,佔耕地總面積的66%以上,畝均收入2500元,比種植傳統農作物增收500多元。

正是靠著這樣的好政策,陳宗順和村裡人一樣,守著“金土地”,端上“金飯碗”。“以前買東西都盡量少買,還要搞搞價。現在我們想買啥就買啥,有底氣啦!”

有機旱作帶來瓮城口村的改變,也激發了瓮城口人奮斗的信心。他們明白,沒有哪一段路程可以一帆風順,沒有哪一個夢想能夠輕鬆實現。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鄉村振興的碩果必將結在他們的“田地頭”。

(責編:麻潞、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