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動”系列報道③

上沿河美顏記

趙 芳  張婷婷  麻 潞  段思齊

2021年04月21日08:08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春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如醉,倚朱扉。

然憶往昔,殘屋無錢可得修,雨來難免震凌憂。積年稼穡,形憔悴,田疇揮汗,難致富,老翁淚濕沾滿巾。

脫貧令舉,旗之所向。視民為本,竭所能而扶貧者﹔助民立身,謀遠計而斷窮根。重安居,貧者之所皆新屋﹔拓新途,朵朵肚菌興業旺。遂使戶得其家,人安其心,民宜其業。

行百裡,半九十。戰鼓勁催,比肩奮斗,定得黎民笑,攜手鄉野興。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千六百多年前,晉代詩人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留下令無數人追逐的世外桃源。

紅瓦灰牆、原木門樓,一棟棟農家房屋修葺一新,狗吠和雞鳴在河畔交織,春日溫暖的陽光綿綿地洒在嫩綠的林子裡,清澈的唐河水沿村邊而下,大同市靈丘縣上沿河村宛如盛開的鮮花點綴在大山之間。

“生活在這裡可舒坦了,現在的居住環境,一點也不比城裡差。”58歲的孫強,是擁有35年黨齡的老黨員,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裡,談起村裡的變化,孫強很是滿意。

“以前的舊房一下雨就漏水,冬天還跑風。”孫強的愛人順勢補充道。

“一下雨,我們村干部就心慌,比住戶還提心吊膽,就怕房子出問題。”上沿河村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興貴也感觸頗深。

聊起過去,劉興貴介紹,沿河村因坐落於唐河北岸而得名,上游者曰上沿河村、下游者曰下沿河村,兩村相距不足一裡。

唐河潺潺、山峰疊翠,但偏僻滯塞、貧窮落后,老村求新,何去何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8年開始,上沿河村在推進危房改造的同時,就進行了鄉村提質,從山水、人文、產業、設施、空間、環境六方面,打造鄉村美麗庭院。

要做就做好,規劃需先行。在實施鄉村提升工程中,上沿河村聘請了台灣著名建筑師謝英俊及其團隊進行整體規劃設計。

“謝老師,拆了舊房,蓋成啥樣,游客最歡迎?”

“不拆,這老房子就挺好。”

“老房子,能有人看?”

“老房子,才有人看。”

……

以唐河峽谷自然風光和北魏歷史文化及有機農業為本底,以建設健康、有機、綠色唐河峽谷為核心目標,以片區旅游化為理念規劃村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美麗鄉村。

思路決定出路。總體規劃確定后,上沿河村按照“水清、岸綠、田美、路硬、村潔”的要求,著力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產業融合、設施完備、空間優化、環境提升六個方面下功夫,先后投資近千萬元,加強基礎建設,強化設施配套。

村民院落一角。

“加固房屋、降低院牆,打通村內視線阻隔、恢復鄰裡互動空間。”劉興貴把手扶在一戶農家的牆頭,“全村都是統一的,這個牆就是一米的高度。”

隻見低矮敦厚的院牆上,密密地擠著一排花盆,棕色發亮的枝干上,一粒粒匍匐著的嫩芽努著勁兒地向外綻放。

“院牆這麼低,安全能有保障嗎?”

面對大家的質疑,劉興貴介紹,現在村裡已經實現了監控探頭100%覆蓋,而且村裡老人多,院牆低了,大家互相照應也能更直接一點。

漫步上沿河村,建筑風貌,以灰、白、黃為村庄建筑主色調﹔用鵝卵石等鄉土材料打通了村庄內部沒有連通的道路﹔院裡院外沒有一點生活垃圾……

“這腳下的石頭也是我們從山上採的,雨天過后,板縫兒裡還能‘滋’出小草小苗!”劉興貴指著不遠處的山頭,“這是我們的寨梁山,你看,山腳下還有幾頭牛呢!”

在寨梁山腳的蔬菜大棚裡,溫暖如春、果蔬飄香,黃瓜、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長勢旺盛。“小時候的味兒!”,前來參觀的游客從架上摘了一根黃瓜,就地品嘗。

作為曾經的貧困村,為了促進村裡經濟的發展、村民的致富,上沿河村引進企業開展了有機農業種植。

看溫度、測濕度,馬德細心照料羊肚菌。於宏/攝

“蔬菜大棚只是其中一個,我們還有14個羊肚菌種植大棚。”村民馬德今年52歲了,兒子在縣城裡成了家,女兒還在讀高中,“一天能掙100多,一年下來家裡能收入5萬多吧!”

看溫度、測濕度,馬德忙裡忙外、不亦樂乎。2020年,這15個大棚就為上沿河村帶來了3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帶動當地50余人增收致富。

2019年,上沿河村被住建部確定為全國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第一批精選試點村”。劉興貴說:“今年,農家樂就起來了,日子肯定差不了!”

(責編:趙芳、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