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桑干滋沃野,萬頃碧草壯牛羊。
“要千方百計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接下來要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好,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美好。”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大同考察時說。
一年來,大同市委、市政府牢記囑托,緊抓機遇,緊跟步伐,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個特色優勢產業蓬勃興起,一個個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一個個強農富民項目落地生根……美麗鄉村從山水間起步,載起產業發展的動能和百姓的幸福生活。
鄉村美,“風景”變“前景”
紅瓦灰牆、原木門樓,一棟棟農家房屋修葺一新,一條條鵝卵石鋪就的鄉村小道通向遠方,清澈的唐河水沿村邊而下,溫暖的陽光綿綿地洒在嫩綠的林子裡。大同市靈丘縣上沿河村既有美麗鄉村的“顏值”,又留住了鄉愁。
上沿河村的蝶變,是雁北大地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大同市大力實施鄉村環境提升工程,推進“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清潔能源利用”六大專項行動,努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山峰疊翠,植被豐茂,上沿河村打造秀美家園。
在大同,天鎮縣李二口村、靈丘縣上下車河村、雲岡區楊家窯村、廣靈縣澗西村、渾源縣寶峰寨村……一批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不勝枚舉,繪就了一幅幅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坐落在塔山腳下的楊家窯村,大抓硬化增綠、村風整治、衛生清理,致力打造富有塞北風貌的特色鄉村。楊家窯村黨總支副書記王延斌介紹,自2006年起,村裡累計種植雲杉、丁香、黃花槐等景觀樹木和經濟樹木20多萬株,綠化覆蓋率達到43%,真正成為了“花園式鄉村”。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而今的楊家窯已是全國生態文化村,條條柏油路寬闊順暢,排排歐式別墅美觀大氣,房前屋后綠樹掩映,被稱為大同的后花園——“塞北第一村”。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首場“硬仗”。
截至目前,大同市已創建302個示范村,帶動全域農村開展環境整治,累計創建省市美麗宜居示范村108個。如今,一座座村庄干淨了、變美了,村民們的精氣神兒也有了改變。
“靈丘縣被評為全國村庄清潔行動先進縣,獲中央通報表揚。”大同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席志俊欣喜地說,下一步,全市將總結推廣靈丘人居環境整治經驗,扎實創建30個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打造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對500個基礎設施較差的村實施環境提質升級,改造農村戶廁1.84萬座。
農村改變的不僅僅是環境,還有日新月異的鄉風。大同市各地扎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鄉風文明建設,一股清新之風在塞北大地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要高質量推進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力打造干淨整潔、宜居宜游新農村。要以鄉村旅游為依托,做強做大富民興村產業,大力發展小雜糧、林果種植等,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讓鄉村振興更有底氣、脫貧致富更可持續。”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擲地有聲。
農民富,“鄉愁”變“鄉戀”
農業農村好不好,農民說了算。近年來,強村富民、多元收入並舉,托舉起大同農民的富足生活。
在寨梁山腳的蔬菜大棚裡,溫暖如春、果蔬飄香,黃瓜、西紅柿、西葫蘆等蔬菜長勢旺盛。
望著大棚裡郁郁蔥蔥的羊肚菌,靈丘縣上沿河村的馬德喜笑顏開。“蔬菜大棚只是其中一個,我們還有14個羊肚菌種植大棚。”馬德今年52歲,兒子在縣城裡成了家,女兒還在讀高中,“一天能掙100多,一年下來家裡能收入5萬多!”
提起收入,雲州區瓮城口村黨支部書記陳紀新也滿臉自豪,“去年糧食市場行情好,我們村農民戶均種糧收入都在3萬元左右,加上種高粱收入,有的上五六萬了。”
靈丘縣龍渠溝有機社區,村民為游客表演鄉村情景劇。王中勛 攝
作為全國黃芪道地藥材恆山“正北芪”的正宗產地,渾源黃芪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2016年,黃芪有機認証成功,2017年1月,渾源黃芪“正北芪”獲“中國黃芪文化起源地”稱號。
“我每年隻要多半年的勞作,純收入就能有3萬元以上。芪坡就是我的存錢櫃,隻要不惜力,錢就取不完。”渾源縣千佛嶺鄉溫庄村芪農穆四種植了20畝黃芪。
鄉村振興,抓手在產業,底色是綠色。2013年,時任靈丘縣委書記張強提出,“把靈丘打造成面向京津冀宜居宜業宜游的山水特色城鎮”的發展定位,將上、下車河兩個村庄合並,以有機農業開發項目為試點進行綜合開發。一座座石牆青瓦的家庭小別墅錯落有致地矗立在青山綠水間,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開始以公司員工的身份上下班。
好山好水好風景變成了老百姓的好光景。車河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春也晒出幸福賬單:通過土地流轉收入,勞務收入,旅游服務收入以及公司盈余分紅收入,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1500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楊家窯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郭佔君深有體會地說:“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就是我們永遠的奮斗目標。”現在的楊家窯人,過著城裡人都“眼紅”的好日子。所有村民都住上了歐式別墅和板式住宅樓,寬帶網絡、數字電視、視頻監控一應俱全,自來水、天然氣、集中供熱全部入戶。洗澡理發、物業收視、供暖衛生、鮮奶供應全部免費。
據席志俊介紹,2019年,大同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725元,增幅10.5%,排山西省第二位。2020年,大同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0元,增長8.2%。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如今,大同農民擺脫了“靠天吃飯”的無奈,讓有限的土地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產業興,“荒窩”變“金窩”
“萬佛靈境的笑臉,古城牆愛圍成圓,文韻流淌千年經典,美味撩動你我舌尖……”一首《幸福大同》,唱出了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也唱出了唇齒留香的“雁北美味”。
2020年,在央視“秦晉之好”專場直播中,大同市御黃黃花,雲小萱黃花醬,杏得果杏脯,白先生沙棘糕、杏糕,雁門清高苦蕎茶等六款特色農產品受到熱捧,上線秒光,銷售額達200多萬元。以黃花為代表的“大同好糧”,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
作為山西省首個市級全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同好糧”不僅涵蓋全市的優質農畜產品,同時也涵蓋了廣靈剪紙、大同銅火鍋等地域特點鮮明的優勢特色產品,在推進鄉村振興、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同好糧”是大同市委、市政府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大同按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原則,突出抓好耕地質量提升、農水集約增效、旱作良種攻關、農技集成創新、農機配套融合、綠色循環發展、特色產業升級和典型示范創建,著力構建具有大同特色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
雲州區吉家庄鄉瓮城口村是受益者之一。作為大同市桑干河沿線有機旱作農業核心示范區,2020年瓮城口村共種植有機旱作農業面積2700畝,其中谷子2000畝、黍子700畝,全部喜獲豐收。“去年市場行情好,全村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0戶。今年,全村計劃再發展有機旱作農業3000畝。”村黨支部書記陳紀新眉飛色舞。
在40余公裡外的唐家堡村,大同市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安一平站在田間地頭同樣喜上眉梢。“再過兩個月,一定要來!十幾萬畝黃花次第開放,像一片黃色海洋。置身其中,清風掠過,暗香扑鼻。”
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王中勛 攝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大同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雲州區有機黃花標准化種植基地,了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工作情況。一株“忘憂草”讓萬戶脫貧致富,同樣也把可口美味的大同黃花菜帶入大眾視野。
大同黃花特點鮮明,色澤金黃,干淨無霉、角長肉厚,肥頎整齊、脆嫩清口。如今,“大同黃花”商標已經通過國家有關部門原產地保護認証,成為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黃花菜及冰鮮黃花、黃花宴、黃花系列飲料、黃花真空冷凍、黃花提純、黃花潔顏面膜等20多種延伸產品受到國內外消費者青睞,成為農民致富的“當家花旦”。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近年來,大同市“三黃產業”即“黃花、黃芪、黃小米”,特色優勢突出,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目前,“三黃產業”不僅成為大同“一區一業”“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且以“大同黃小米”“大同黃花”“大同黃芪”為代表的核心子品牌,已成為同品類中首屈一指的農產品品牌,為“大同好糧”插上騰飛的翅膀。
“要把產業振興作為下一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積極探索、開拓思路、創新發展,要在提升產品品質上下功夫、要在延伸產業鏈條上下功夫、要在拓寬群眾增收渠道上下功夫,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大同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強表示。
站在新的歷史維度和發展階段,大同正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發展為目標,讓鄉村美、農民富、產業興提亮鄉村振興成色,為鄉村發展積蓄磅礡能量。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