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白沙河變身幸福河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一泓清水潤民心

2021年05月19日15:10  來源:山西日報
 

每天清晨沿著白沙河步道走一圈,已經成了夏縣濱河花苑小區王鵬程的習慣。這兩年,他真切地感受到,白沙河兩岸越來越美,“尤其是今年,河裡不僅有了水,兩岸種上了綠植,增設了步道,游人和鳥都多了起來,河邊走走,幸福感滿滿。”

白沙河打夏縣城東流入,5公裡長的河,似縣城的脈搏,因河,小城變得輕盈靈動,秀麗端庄。

然而,曾幾何時,這段河留給夏縣人的印象卻是臭水橫流,泥石灘、垃圾場遍布整個河床。“冬天還好一些,到了夏天,臭氣熏天、蚊蠅遍地,讓人無法靠近。”附近村民回憶起過去的白沙河,頗有微詞。

小康全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從三年前開始,夏縣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生態保護,努力將白沙河打造成為夏縣人民小康生活中的幸福河。

白沙河治理成了縣城人的焦點,項目被定為夏縣2018年一號重點工程,也是該縣採用PPP模式建設的第一個項目,包括水系工程、青銅雕塑文化園工程、綠化工程和亮化工程。同年7月,項目開工,夏縣白沙河治理指揮部成員一頭扎進施工現場,一干就是兩年多。

“白沙河畔攻堅戰,機械轟鳴響兩岸﹔白天黑夜連軸轉,饅頭咸菜就是飯﹔病魔在此也變淡,局長成了庄稼漢﹔奮斗精神樹典范,實現生態新理念……”工程監理劉革命一首工地打油詩,道不盡的是兩年的辛苦。

“一條河,修兩年,能修出啥花樣?”“十幾年不見水,修好了還是一條干河,有啥意思?”“白沙河就是白花錢。”和緊張的工期、繁重的工作比起來,讓指揮部憋屈的是沿河群眾的不理解,“讓質疑聲銷聲匿跡,唯有結果異常出彩。”

漸漸地,河道疏浚了,河堤加固了,7座鋼壩閘和13座景觀堰建成了……此前亂石堆砌、垃圾遍地的河道,終於改頭換面。很快,水也從中條山深處的溫峪調了過來,干涸的河道注水后波光粼粼,兩岸綠化工程和亮化工程相繼投入施工后,所有的質疑聲煙消雲散,贊譽之聲扑面而來。

“河水清了,兩岸綠了,縣城越來越美了!”在夏縣城市論壇,有市民晒出隨手拍的岸景,清澈流水盡淌,縱橫交錯的綠色長廊與碧水藍天遙相輝映,塑膠跑道蜿蜒在沿河綠地中,一條生態廊道,串聯起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百姓生活,繪就了一幅風光旖旎的美麗畫卷。

“隻富口袋,生態環境治理不好,我們的小康就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小康。”前不久,在外打拼多年的夏縣籍企業家張金龍回到家鄉被驚到了,他感慨萬千地說:“這種景觀絲毫不比大城市的公園遜色!”

白沙河生態蓄水和環境修復工程治理總長度達5.15公裡。其中,4.85公裡的白沙河城區段是泄洪蓄水及景觀設計的重點區域。河道兩側總面積28.7萬平方米的“鶯歌燕舞”“花紅柳綠”“綠野仙蹤”“繽紛多彩”4個綠化主題園錯落有致﹔獨具匠心、特色鮮明的亮化燈具,為白沙河增光添彩。

漫步於草長鶯飛的綠色畫卷中,總會與古今聖賢的銅像不期而遇,嫘祖教民養蠶、介子推割股奉君、司馬光警枕苦學、嘉康杰播撒革命火種……這是白沙河城區段修復工程最大的亮點之一——青銅雕塑文化園。22組36件主題鮮明、做工精良的大型青銅雕塑讓濕地公園處處煥發出夏都古城韻味。人們在放鬆的同時,還能和古今聖賢對話、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感受現代藝術魅力,以德潤心、以文化人。這些雕塑就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白沙河兩岸,游人紛紛在雕塑前合影。

“雕像給河道兩岸增色不少,每天早晚帶孩子來這裡轉上一圈,不僅能學到知識,煩惱和憂愁也無影無蹤。”白沙河城區段附近的村民毛佩澤很是開心,“現在這裡人氣旺了,成了附近廣大居民休閑放鬆的好去處。”

每天清晨和黃昏,在白沙河岸邊和游園裡,到處有人們跑步、跳舞、打球的身影﹔每逢節假日,更是游人如織。好生態帶來客流,也給河道邊北山底村王波發展農家樂吃了“定心丸”,“以前沒人來,現在環境好了,從下午開始,吃飯喝茶的客人就沒斷過。”在林蔭中品嘗美食,波光粼粼的湖水旁喝茶聊天,已逐漸成為縣城人新的生活方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現在早已深入人心,大家對美好人居環境也越來越關注。濕地修復,環境變好,每天下班帶孩子來散步,生活也變得有滋味了。”王波滿臉笑意,“相信隨著新栽樹木的長大,這裡的環境會越來越好,我的生意也會越來越好。”(記者周明飛)

(責編:麻潞、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