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進行時】

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掘金之路(上)

2021年06月08日07:01  來源:山西日報
 

山西農產品品種繁多,既有在中國乃至世界佔據一席之地的各種雜糧,也有從蔬菜到水果、從薯類到油料、從畜產品到藥材等領域的特色農產品。如何打好農產品“特”“優”牌?聚力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走出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聚焦“特”“優” 農產品精深加工邁入快車道

早在4000多年前,古人就把高粱制成的原醋經過“夏伏晒、冬撈冰”,制作出酸、香、綿、甜、鮮回味無窮的山西老陳醋。今天,山西老陳醋的制作工藝從原始的純人工操作到機械化操作發展到用機器智能發酵。智能發酵一體機對山西老陳醋制作的全過程實現信息化控制,用電子鼻、電子舌、傳感器代替了過去人工對口味的鑒別。

在智能發酵時代,從田間的高粱到餐桌上的醋,不僅完全脫離了加工過程中人工的不可控因素,科技更賦予了它信息時代的速度,一台機器可以在1小時之內,生產出1.8萬瓶、將近1萬公斤醋,這些山西老陳醋不僅暢銷國內市場,而且出口世界各地。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進仁說,1萬公斤醋大概需要2500公斤高粱。目前,高粱的市場價大概4元/公斤。2500公斤的高粱隻能賣1萬元錢,而1萬公斤醋按照市場平均價10元/公斤來計算,就可賣出10萬元錢。如果是保健醋,或者功能醋,價值就更高了。

從地裡的高粱到餐桌上的醋,從1萬元到10萬元甚至是更多,無論是傳統的釀醋,還是現代的工藝,都可以通過加工來賦予初級農產品新的價值。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曉聞表示,食品精深加工是相對於粗加工來說的。比如說用玉米制作玉米粉,就是粗加工﹔如果用玉米通過發酵生產酒精,就屬於精深加工。再發展的話,還可以擴展到工業領域,比如說從玉米中提取服裝原材料。

依托雜糧、畜禽、蔬菜、鮮干果、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我省聚焦精深加工環節,致力打造釀品、飲品、乳品、主食糕品、肉制品、果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化妝品、中醫藥品等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實現21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十大產業集群涉及1500多家農業企業,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23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骨干企業超過170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達到850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邁入了快車道。

產業聯合 撬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當然,對標其他省份,我們還有不少短板和差距。目前,我省整個肉制品產業產值是200億元,而河南雙匯的產值已達500億元﹔我省中醫藥品產業的產值是55億元,而吉林修正藥業的產值已超50億元。

王進仁表示,我們的不足主要是規模小、鏈條短、品牌弱、配套條件差。好多產品還是以原料、原糧形式出現。好多品牌在省外影響較小。我們需要推動十大產業集群往深裡去、往精裡做、往細裡走,讓十大產業集群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和文旅融合的新載體。

晉雜22號是山西農業大學高粱研究所為山西汾酒研制的釀酒專用品種。1.5萬畝的訂單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統一種植,已經跟汾酒集團簽訂了合同,山西和之瑞種植專業聯合社負責人說:“我們是平遙縣最大的產業聯合體,吸納了10家合作社、5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涉及9個鄉鎮13139戶農戶和兩家省級龍頭企業,形成了‘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產業聯合體經營模式。秋天的時候汾酒集團統一來我們合作社收高粱。”

在這個利益共同體中,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托管服務等方式托底,農戶不再受限於糧食收購價的市場波動,同時,靠著產業聯合體專業的技術團隊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統一防控,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保証。產業聯合體不僅讓農戶增收,而且還給企業提供了原材料種植基地,可謂一舉多得。

王進仁表示,產業聯合體是以一個企業來牽頭,把它的上游種植、養殖基地和下游服務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產業鏈,共享產業鏈增值效益。聯盟就是把多個企業,把科技要素、金融要素、生產要素、流通要素集成到一起。產業集群是把代表性的生產、加工、流通企業集合到一起,然后通過這個集群發展,抱團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王曉聞表示,建設產業集群,對於我省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來說,可以節約成本、有利於質量保証、有利於創新能力提高。要在產業集群內部共同形成一個標准,有利於質量安全體系的建立。在集群平台裡邊,有很多科研專家和科研平台,可以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針對產業規模小、加工鏈條短,還有配套水平低等短板,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所長王鳳忠表示:第一,要做規模農業,形成優勢產業帶。每個市、每個縣重點打造1到2個集群,形成“一縣一業”的差異化發展。第二,對價值鏈進行整合,對每一個集群,從種子資源、育種、栽培方式、養殖方式,以及加工、產品、市場營銷,以及科技創新等,進行系統梳理。第三,創新鏈的打造。要圍繞產業鏈,對每一個關鍵環節技術梳理堵點,尋找科研機構對產業鏈科學問題的解決。這樣,通過三方協同創新,使十大產業集群得到有序高質量發展。

銷售發力 “晉字號”品牌叫得更響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最終必須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選擇。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第一個難關,就是解決銷售不暢問題。如何讓農民搭上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發展快車,還需要在打造拳頭產品、樹立山西品牌上下功夫,也就是要讓山西產品獲得更大的市場認可度。

近年來,我省成功打造了山西小米、山西陳醋、大同黃花、隰縣玉露香梨等一批“晉字號”農業品牌。截至去年底,全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等認証達到5289個。2020年,先后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和京津大市場,全年共有30家企業、51個產品獲得“圳品”証書,“晉字號”農產品成功打入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全省已經創建農產品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3個、市級區域公用品牌33個、縣級區域公用品牌18個,形成了涵蓋多領域多品種的省市縣三級完備的區域公用品牌體系。

品牌創造的市場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吉縣蘋果的品牌價值如今已達到30億元,山西汾酒的品牌價值有1396億元。現階段我們該怎樣通過“晉字號”品牌來帶動產業發展?王進仁介紹,我省圍繞“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企業產品品牌”打造,通過母子品牌的形式,來建立山西的品牌體系。“十四五”期間,就圍繞十大產業集群發展,我省將推出50個省級農業企業品牌、100個知名農產品品牌。同時,通過品牌宣傳和推廣不斷擴大山西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

王曉聞認為,除了打造品牌,標准的建立也十分重要。不光有單向的標准,還要有一個標准體系的建設,這樣品牌才能叫得更響。

一方面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還要提升品牌的影響力。王進仁表示,要南下粵港澳、東進長三角、北上京津冀。目前,我省和北京、上海、湖南、深圳、廣東等市場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對接和合作,通過直銷形式,推動了山西農產品的銷售。前不久,山西首條農產品特色精品街在上海落戶,這也是我們“晉字號”品牌向外部市場邁出的又一大步。(記者王秀娟)

(責編:桑莉媛、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