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动”系列报道⑦

跨越千年的变迁:从“云冈石窟”到“云冈研究院”

李梦文 桑莉媛 雷  昊

2021年04月27日22:18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

公元460年,云冈石窟正式开凿,历经60年左右基本成型。从此,59000余尊形态各异的佛像伫立在平城大地,承载着岁月苍桑变迁。

时针回拨到2021年2月19日,一个以一体推进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研究为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的研究院正式挂牌,命名为云冈研究院。作为山西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研究院下设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数字化保护中心、文献资料中心、文旅融合发展中心等10个内设机构。

跨越1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从“云冈石窟”到“云冈研究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加强云冈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推动创建“云冈学”的重大举措。正如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所强调,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弘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云冈石窟。(翁奇羽摄)

一直以来,云冈石窟的研究保护都在有序进行着,一代又一代云冈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战,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彩塑壁画保护研究室、数字化室、遗产监测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室等相继组建,成为研究保护云冈石窟的基石。大同市文物局先后实施了云冈石窟西部窟区山顶防水、第11窟北壁岩石病害的加固与修复等多项工程,特别是历时两年的五华洞窟檐保护工程,更开创了国内石窟寺维修保护的先河。

“云冈石窟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对云冈石窟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放在第一位,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云冈石窟研究保护迈上新的台阶。”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这样要求。

诚如斯言,近一年来,大同市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研究保护力度,划拨50套住房用于解决云冈引进人才的居住需求,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揭牌,《云冈研究》正式出版,云冈舞创作研究中心成立……一系列举措让研究保护工作更加系统有效。

而云冈研究院的挂牌,使得云冈石窟保护和“云冈学”研究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月28日上午,云冈研究院多功能会议厅内“大咖”云集,讨论声此起彼伏,一场“数字云冈”座谈会正在举行。从这里开始,新组建的云冈研究院以跨界融合的开放姿态,广泛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围绕建设“数字云冈”,通过多学科的技术和多领域的手段,深度展开云冈石窟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传播领域的交流合作。

“云冈的数字化应该说这几年发展迅速,目前走到了全国文物战线的前列。”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云冈石窟博物馆内原比例复制的第20窟大佛,复制的佛头高5米,宽3.7米,共有82块模型体。云冈第三窟3D打印原比例复制项目驻足青岛传媒广场,成为世界首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3D打印技术原大复制的文物遗址。3D版第12窟“音乐窟”从浙江“走”到上海,开启了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这和景区看到的佛像简直一模一样,太神奇了!”同样在3月28日,上海市民曹晶晶在参观完“云冈艺术大展”后不禁感叹道。

如果说“数字云冈”的发展为云冈石窟的研究、保护和“云冈学”的创立提供了方法和动力,那么,由云冈研究院主导编撰的《云冈石窟分类全集》《云冈石窟内容总录》等一批有关云冈石窟的著作,无疑将极大提升“云冈学”的学术影响力。

第20窟露天大佛。(图片由云冈研究院提供)

“云冈石窟里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历史上,存在着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交往,这是历史的真实见证,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胸襟博大的民族,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在世界上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除主要承担石窟寺文物的保护、数字化研究利用等职责外,研究院更要统筹“云冈学”建设发展,让世界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事实上,从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再到云冈研究院的成立,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已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2021年大同市“两会”上,市长张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指出,将大力支持云冈研究院抓好云冈石窟考古调查,全面加强“云冈学”体系建设,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

未来,云冈研究院将立足中国石窟寺研究的总体布局,在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等方面发力,对“云冈学”研究作出全面规划,努力建成“云冈学”权威研究平台,着力锻造一支业务精湛的科研队伍,全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从“云冈石窟”到“云冈研究院”,从古老的历史渊源到现实的时代意义,两者相得益彰,必将书写下新时代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辉煌印记。 

(责编:李梦文、张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