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省考古研究所公布呂梁山中段史前考古調查最新收獲:我省考古人員在汾河上游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時,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其中舊石器地點95個、新石器遺址2處,該發現填補了獅子河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
呂梁山中段是我國重要的第四紀黃土發育區之一,涵蓋范圍廣闊。從河流流域看,屬汾河上游及其支流(天池河、獅子河、屯蘭河、原平河、大川河等)流經區域,地貌形態既有溝壑縱橫的黃土堆積區,也有汾河沖積形成的河谷地帶。從行政區劃上來講,囊括了太原市西部和北部區域及整個呂梁市。
為尋找呂梁山中段龍山及更早時段人類文化遺存,2019年省考古研究所在省文物局支持下,於當年3月至7月以汾河支流的獅子河流域為重點區域進行了史前考古調查。考古人員以獅子河為中心,分別向兩岸擴展1—2千米,總長度約35千米,實際調查面積80平方千米。汾河上游古交市鎮城底鎮至河口鎮段兩岸調查面積約10平方千米。新發現舊石器地點95個,其中14個地點屬原地埋藏。新發現新石器遺址2處。根據“三普”資料核查舊石器遺址1處、新石器及兩周遺址4處,發現宋金以來遺址3處。共採集到人工打制石器650件、骨骼標本近50件、陶片瓷片及瓦千余件。
14個舊石器原地埋藏地點包括生墕峁、巷岩、明家窪、曹掉牛、王家峪、王龍峁、大幺咀、小幺咀、紅農峁、前墕峁等,王龍峁地點在斷面上發現用火遺跡條帶。考古人員在地層中採集到盤狀石核、普通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球、石核斷塊等打制石器。
明家窪遺址與野雞峁遺址是新發現的2處新石器遺址。在其斷面上發現有灰坑、白灰面房址,白灰面的厚度為0.5—1厘米,採集到陶片、磨制石器、動物骨頭等,其中的陶片有夾砂灰陶和硬質灰陶,裝飾有繩紋或籃紋,少量為素面。同時,核查了降官峁、郝家溝、嘉樂泉新石器遺址及嘉樂泉兩周遺址,在灰坑中採集到陶片、燒石、人骨、動物骨頭、磨制石器等。
省考古研究所任海雲稱,2019年獅子河流域調查,新發現史前文化遺存點97處、歷史時期文化遺存3處,填補了該流域史前遺存發現的空白,大大豐富了古交市考古文物資料,並為下一步開展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記者孟苗)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