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山西藥茶 壯大產業集群】

黃芪藥茶出恆山

2020年03月29日07:25  來源:山西日報
 

在國家第七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裡,含有黃芪成分的“益氣祛毒顆粒”“補肺健脾顆粒”等位列其中,深藏北岳恆山的道地藥材北芪(北黃芪)受到廣泛關注。3月20日山西藥茶發布會上,北芪以黃芪藥茶的形態與各地藥企、茶企、茶商代表見面,令業界對北芪關注度進一步提升。

藥農變茶農,亦藥亦茶。近年來,渾源縣把黃芪作為一項富民產業,通過固守傳統、擴大種植、強化品質、科學管理,不斷在產業化的道路上交出亮眼成績單。 

人種天養 廣育“百本草” 

天氣尚有寒意,但恆山南麓不少陽坡草已泛青。和煦的陽光洒滿山路,趙貴富面帶笑容。作為渾源縣一名黃芪經紀人,他要去走訪農戶,商談今年“刨黃芪”的事。

“咱這都是6年生的,品質絕對保証。”常年與藥商打交道,趙貴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他說,“黃芪被稱作‘補藥之長’,已有2000余年的入藥史,在民間有‘百本草’之稱。渾源縣被譽為‘中國黃芪之鄉’,恆山黃芪從明代大面積栽培,清代成為皇家直供藥材,以產地北岳恆山取名北芪,守護了無數人的健康。如今,它仍被廣泛應用在藥用保健領域,現有200余個制劑中含有黃芪藥材。”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恆山黃芪可施行仿野生種植,採刨期均在6年以上。從2016年起,該縣擴大種植面積,本著宜種皆種的原則,集中連片打造精品黃芪產地,其中南山重點的5個鄉鎮,黃芪種植面積約21萬畝。如今恆山黃芪遠銷東南亞、日本、韓國、加拿大、美國等地,廣東麗珠集團、天津賽諾等知名藥企常年訂貨,還通過了國家中藥材協會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優質道地藥材基地認証和國家級中藥材GAP認証。2014年,“恆山黃芪”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17年4月,渾源“國家黃芪種植和加工標准化示范區”被正式列入第九批國家農業標准化示范區項目……“這些都是恆山黃芪的金色名片,彰顯出它獨一無二的地位與價值。”渾源縣中小藥材管理中心主任張久英說。 

統管立規 種出真品質 

“近幾年,隨著省、市中藥材崛起項目的實施,政策性資金的注入,截至2019年底,全縣黃芪種植面積28萬畝,其中規范仿野生種植面積16萬畝,野生撫育面積12萬畝,主要分布在恆山山脈的10個鄉鎮,近100個自然村,年產黃芪140萬公斤。”渾源縣農業農村局承擔全縣黃芪種植的推廣與管理工作,負責人張瑰暉對相關數字稔熟於心。

種植量逐年擴大,保品質成為重中之重。渾源縣的做法是“標准先行、管建結合”。為避免芪農受經濟利益左右,在種植方面“縮水”,該縣專門成立了渾源縣中小藥材發展中心、渾源縣黃芪合作協會、國家資源中藥材檢測中心渾源站,共同承擔黃芪產業的技術、管理服務,先后與山西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山西中醫學院、山西農業大學等11家高校和研究中心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了《恆山黃芪地方標准》,從耕作、養護、收獲等環節,細化考量指標,確保恆山黃芪品質始終如一。 與此同時,該縣還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山西農業大學等院校的藥學、農學專家合作,組建“恆山黃芪”種子種苗技術攻關團隊,進一步以野生撫育的模式培育特優等級的大黃芪。

2019年,渾源全縣黃芪產業總產值已達1.8億元,佔農業產值的5%,這背后是對黃芪品質不懈的堅守。

一廣一高 培植大產業 

“條長而順,皮光色亮,粉性大、空心小”,每當遇到新客戶,趙貴富總以這句話開場,語氣裡有難掩的驕傲。渾源黃芪生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目前有沖正芪、炮台芪、紅藍芪、正白芪、付白芪等多個品種,主產原芪和飲片,截至2019年底,已有黃芪加工企業24家,產品種類達50種。“成績是喜人的,但如果放在‘中國黃芪之鄉’大背景下,仍有很多不足。”張久英坦言,從2019年起,全縣在“高”“廣”兩方面謀突破,做強做大黃芪產業。

遵循食藥同源之理,一批衍生產品出爐。2019年渾源縣恆山茶業有限公司建成的恆山茶業項目相繼推出了黃芪葉茶、黃芪花茶、黃芪普洱茶、黃芪枸杞茶、黃芪紅棗茶產品,全縣的各個本地企業也開發出黃芪酒、黃芪粉、黃芪蜜、黃芪羊肉、黃芪雞蛋等產品,均受到消費者的好評。一批新型研發課題立項,對黃芪現代科學藥理研究持續展開,當地企業正加大生產投入,進行黃芪的精深加工,搶佔黃芪中醫藥產業的新高地。2019年5月,渾源黃芪產業園啟動建設,預計到今年10月完成,建成后將成為集種植、育種、加工、科研、營銷為一體的高質量綠色生態產業基地,“恆山黃芪”將呈現更加振奮人心的新景象。

興農富民 振興新力量 

隻有不遺余力,才能行穩致遠。為保障黃芪產業向著高端化、規模化邁進,當地陸續出台《渾源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渾源縣金融服務“三個發展計劃”實施方案》《渾源縣建設“優質中藥材產業縣”實施方案》《渾源縣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補助標准》《渾源縣中藥材產業技術人才管理辦法》,為發展提供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保障。

“今天,黃芪已不單純是渾源的特色產業,而是發展縣域經濟、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關鍵力量。”據介紹,到2019年底,全縣從事黃芪種植、加工、銷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共424個,1/3的農戶從產業發展中受益。2287戶貧困戶種植黃芪面積3.2萬余畝,5200余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分紅等實現增收。

“去年,俺村又新種黃芪300多畝,村民們一致舉手同意。為啥,見到效益了。”渾源縣沙圪坨鎮亂嶺關村黨支部書記、中太黃芪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中太高興地對記者說,“不久前賣黃芪籽,共收入6萬元。前幾年種下的黃芪也快到採收期了,每畝純收入達8000元左右,趕上好行情,每畝純收入可達1.3萬元。”

今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種植戶、合作社“歇工不歇人”,在家中學習種芪知識,有的村民還開起網店。他們說,要讓更多人了解恆山黃芪,感受它的功效。

 

記者趙志成 通訊員劉紅霞

(責編:趙芳、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