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縣:經濟合作總社 讓村富帶動民富

2020年06月04日17:19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呂梁市興縣奧家灣鄉峁底村以經濟合作總社為載體,因地制宜,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效益高、科學發展的“共富、共發展”的脫貧攻堅新路子。

“全村344戶1046人全部加入合作總社,經營煤運車輛110輛,車主每戶每年淨收入14萬元以上﹔經濟合作總社年收入可達800萬,人均分紅每月500元以上,每年6000元﹔村內60歲以上,無勞動能力的兩口之家,年收入在2.5萬元以上……”峁底村支部書記樊候迎匯報的這組數據,給第三方評估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峁底村位於奧家灣鄉西南部,距離縣城5公裡。早在30前,就建起了遠近聞名“峁底煤礦”,村裡有條件的村民都籌資買了大貨車,依托煤礦搞起了運輸賺到了錢,沒有條件的村民因為沒有其他產業,收入不高。經濟收入的高落差、道路損毀、交通擁堵、空氣污染、噪音等問題日益突出,引發了村民間、村民與村兩委間的矛盾糾紛日益突出,成了“上訪村”。同樣的問題也制約了峁底村運輸行業的發展,車主苦不堪言,村民們怨聲載道。

“村級黨支部凝聚力不高,集體經濟薄弱已成為制約脫貧攻堅的短板,隻有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才能更好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才能筑起鄉村振興的基石。”縣長劉世慶說。

2017年,興縣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創新改革,在各村探索創建了農村經濟合作總社這一新型經濟組織,由村委會牽頭、全體村民自願參與,凝聚起村民共同謀發展、奔小康的向心力,捆綁起來共同發展。

峁底村經濟合作總社成立后,全村村民入股成為社員,總社根據實際情況成立運輸服務車隊,與峁底煤礦簽訂合作協議,長期提供短途運輸服務。合作總社共經營運煤車70輛,同時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和黨員組成的17人運輸服務專業團隊,專門為運輸車隊提供服務保障,隊員們24小時堅守崗位,通過輪班制,為運煤車輛開票、梳理交通、維護秩序。有了合作社的組織經營管理,運煤車輛井然有序,大大提升了效益,合作總社與煤礦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村民們實現了增收致富。

根據合約,經濟合作總社每運輸一噸煤,煤礦給3元服務費,向每輛運輸車每月收取2300元管理費。僅這兩項,經濟合作總社每月收入即可達76.3萬元。全村村民根據實際收益情況每月可得500元左右的分紅﹔從事運輸的村民,還可賺取運輸費用1.25萬元。

“今年4月份村民每人分到了554元分紅,5月份每人分到654元。農村經濟合作總社,把村民們團結起來,一盤散沙變成了一盤棋,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利益,收益分配公開公示、公平公正,收入提上來了,村民之間和矛盾也就化解了,再也不上訪了。”村民孫永平說。

經濟合作總社,讓全村村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一心一意謀發展,干部群眾相互支持,凝聚了攜手致富奔小康的合力,改變了村裡的不良風氣。

有錢好辦事,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裡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都跟著提升了。打深井、換管道、改旱廁,新建高標准村級活動中心、文化舞台,新修便民橋,硬化了小廣場,改造了村衛生室。為了夯實人居環境建設,村委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整治“四堆”、清理河道垃圾、栽植綠化樹木......如今的峁底村,互聯網、動力電全實現覆蓋,環境衛生干淨整潔,村內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有時間就和老伴出去跳廣場舞,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咱也得跟著潮流,過一把城裡人的日子。”今年72歲的村民催奴兒和老伴趙愛英兩口子將隔壁三孔窯洞出租給煤礦工人,自己居住在新建80平米的新房裡,兩個人都患有高血壓,政府為他們辦理了慢性病証,住院吃藥不用花錢。“領著退耕還林補助、養老金,合作社分紅的錢花都花不完,吃的菜都是自家院子裡種的有機蔬菜。村裡還有愛心洗衣房、愛心理發店,免費給我們洗衣服,定期給我們理發,共產黨呀,比兒女都替我們想的周到。”催奴則指著蒸籠上的玉米面窩窩頭樂呵呵地說。

合作總社運輸產業的成功為峁底村的振興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不斷激發著干部群眾的干勁。去年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一鄉一園區、一村一基地”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峁底村以合作總社為載體,流轉村民土地200畝,發展經濟林,種植玉露香梨。眼下正是仲夏之際,經過一年多的精心管護,基地上,一顆顆梨樹枝葉茂密,長勢喜人。

目前, 興縣17個鄉鎮共成立383家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總社,其中374家村級合作總社、9家鄉級聯合社。今年,合作總社開展業務總金額達1.33億元,利用土地3.98萬畝。49176名社員參加合作總社勞動,獲得報酬3481萬元,人均增收707元。(劉紅濤 杜鳳英)

(責編:趙芳、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