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陽發展木耳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朵朵小木耳 演繹“循環產業”致富經

趙芳

2020年12月28日14:50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冬至時節,因“川之中兮河之陽”而得名的山西呂梁中陽縣又迎來了一場雪。道路兩邊的山上,白雪、黃土和鬆柏的顏色交織在一起,如一幅巨大的屏障迎面而來,淳朴厚重。

“今年,投資基地的錢是掙回來了。”山腳下,在中陽縣車鳴峪鄉石家溝黑木耳示范基地的庫房內,村民呂華平指著牆角的三五袋干木耳,“今年就剩這點自己吃,其他都賣完了。”

留的“存貨”少,產業可不小。呂華平今年投資興建了25個大棚,一張國字臉晒得黝黑,锃亮的皮鞋、帥氣的夾克,言談之間的自信和爽朗,很難讓人想到他也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我們村之前種的是椴木木耳,這種木耳產量低,只是部分村民小打小鬧,自給自足。”2010年,呂華平因病致貧,在家歇了五六年,成了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后來身體漸漸好轉,跑過大車、開過小賣部,但也只是勉強維持生活。

地處呂梁山脈中部的中陽縣,林草豐密、氣候濕潤、地勢高溫差大。如何在現有的資源稟賦上精准規劃、突出特色?早在2016年,山西省委統戰部幫扶中陽時,就提出圍繞自然稟賦發展黑木耳產業的想法,先后舉行了30余次產業專題調研、20余次主題座談會,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的先進經驗。

“中陽的黑木耳市場前景可觀可見,黑木耳當年生、見效快,一年能收3茬,畝產1000余斤。”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常明昌是中陽縣食用菌產業總顧問,常年駐縣指導木耳生產。他介紹,中陽黑木耳菌棒的原料來自於本土無污染的核桃木、刺槐木、棗樹,能使“柴火”變“財源”。

說干就干。2018年,中陽縣在車鳴峪鄉試種棚栽、地栽黑木耳,開始“牛刀小試”。

見到試種村民都掙了錢,呂華平的心裡也直痒痒。“一上馬就是25個大棚,小了沒意思。”原來,呂華平當了村民小組長,他想弄個大規模的,不僅自己能致富,也能把周邊村民帶起來。

雖是寒冬,棚裡早已沒有木耳的蹤跡,但是呂華平仍然興致勃勃地帶著來訪人員在棚裡比劃介紹,似乎春夏時節木耳繁榮生長的景象就在眼前。

“真的有把握嗎,萬一賠錢怎麼辦?”面對大家的疑問,呂華平拍了拍中陽縣黑木耳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海榮的肩膀,“技術有保障,資金有扶持,沒有縣裡使這麼大勁兒,我們也不敢弄。”

“一個大棚投資4萬,財政就補貼2萬﹔菌棒補貼下來更是五毛四一個,就算我經驗少,一個菌棒也得出耳一兩左右,夏耳秋耳出兩茬,今年就掙了50萬,可不回本了。”說著,呂華平伸出五個手指比劃起來。

木耳產業在中陽縣后來居上迅速崛起,離不開政策“導航”。“前期引導很重要,需要政府統一規劃、補貼、技術指導,把農民‘扶上馬’。”呂梁市委常委、中陽縣委書記趙沂旸介紹,一系列的政策就是要鼓勵農戶在擴大黑木耳產業規模、菌種研發方面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

支持力度大、形式多樣化,在中陽縣,發展食用菌產業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時尚。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原材料預濕和拌料車間,形成木屑通過地下的傳送系統運輸到下個車間裡面,減少揚塵。”伴著車間嘈雜的聲音,位於車鳴峪鄉的山西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廠長任育紅提高了嗓門,“現在必須滿負荷生產,才能保証明年開春的種植。”

扶梯而上,來到智能出菇室,淡淡木屑香味沁人心脾。公司總經理許建光說:“這裡一共有5個模擬倉,主要就是模擬中陽5個鄉鎮的濕度溫度,查看出耳效率,以便后續調整,最大限度地保障村民收成。”他們成立了由20余名專家學者組成的中陽縣食用菌技術服務團隊,實現了從菌種研發、菌包生產、高效栽培、菌糠利用、精深加工及產品銷售的全產業鏈覆蓋。

“一個是保量,一個是提質,還要對廢棄菌棒進行回收利用。”許建光指著實驗室的外牆上的水培蔬菜和水果,“它們所用的培養基都是以出菇后的菌糠為主要原料。”

目前,中陽縣的木耳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該縣將進一步大力推廣“合作社承載帶動、農戶分散經營”的生產模式,瞄准黑木耳產業上游,用“工廠化菌包生產+合作社+農戶分散栽植管理”的方式組織生產,培育建設2萬畝以上食用菌工業原料林,實現黑木耳菌棒自產自供,打通木耳產業鏈的“內循環”。

2019年,中陽縣栽植黑木耳282萬棒,採收干耳29.45萬斤,實現產值近1000萬元,帶動308戶、868名脫貧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初見成效。今年全縣黑木耳栽植規模達到1600萬棒,預計明年將達到5000萬棒。

(責編:喬慧、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