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動”系列報道⑥

雲岡石窟:“活”文物繪就文旅融合新畫卷

李夢文  桑莉媛  雷  昊

2021年04月26日10:00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靜靜佇立著依山開鑿,氣勢恢宏的雲岡石窟。經歷了1500多年歲月的洗禮,而今這座俯瞰過中國漫漫歷史長河的文明載體,正迎來屬於自己新的榮光。

“要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展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同時要做好文旅、文創、文藝融合文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人、滋養人,為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作出新的貢獻。”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這樣為新時期的雲岡石窟定位。

2020年9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內,絲竹弦樂穿越時空而來,千年石窟的歲月痕跡觸手可及。畫面中雕刻精美、意蘊宏大的造像,仿佛再現著當年的平城盛景。

這是3D版的雲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正在展出。

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科技人員為雲岡石窟建起了三維 “數字檔案”,融合採集多元數據,實現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同時,通過3D打印,將石窟造像按比例完美復制。第12窟“音樂窟”更是創新地使用“積木式”的復制方式,由110塊2米見方的輕質材料“積木塊”分6層組裝完成,讓古老的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邁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就這樣,通過現代的視角、用很“燃”的方式,原本不可移動的石窟藝術變得鮮活起來,人們可以零距離感受1500年前工匠依山雕鑿之不易,感受巍巍雲岡千年佛像的雄偉壯麗,在同一時空下,藝術與科技、音樂與現場、古人與今人對話,沉浸式體驗引發內心共鳴,於一窟中感受過去、現在與未來共存,現實、神話和信仰同在的極致化體驗。

春暖花開,參觀雲岡石窟的游客絡繹不絕。(翁奇羽攝)

正如雲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所說,每件文物都有傳奇的前世今生,關鍵是要讓文物走出去,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讓聽故事的人對雲岡心生向往。這其中,雲岡舞的推出堪稱經典。

該舞取材於雲岡石窟的飛天造像,通過把造像裡的舞蹈動作摘出來,用舞蹈語匯形成舞段,提煉風格,形成舞蹈,根據音樂突出舞蹈特點,再結合燈光、服裝、造型等讓其流動起來,形成“影中群像動,空裡眾靈飛”的動態美。

去年6月18日,雲岡舞創作研究中心在大同市文化藝術學校成立,這標志著“雲岡舞”學科建設正式啟動,對於建設“雲岡學”、推動文旅融合、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等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說雲岡舞是古典雲岡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那麼,不久前舉行的上海時裝周“夢回雲岡”秋冬大秀,則是雲岡文化與現代潮流的完美融合。設計師將千年風蝕的石窟崖壁、登峰造極的石刻藝術、氣勢宏偉的千佛造像用於服飾設計,傳遞著北魏王朝的風骨和中華歷史文化的內涵,帶來至真至美至善的感動和無限的向往。

“除了3D打印、雲岡舞、時裝秀等展現形式外,我們還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了雲岡博物館、美術館、雕塑館、雲岡書屋等一系列景區文化項目,並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給雲岡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雲岡研究院副院長崔曉霞認為,雲岡石窟的文化是多元性的,因此文旅融合的方式也應該是多元性的。

正是基於多元性的文化傳播理念,雲岡研學部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歷史內涵,同時整合大同周邊的文化資源,自2020年9月10日起陸續推出專題研修班、手作課程、精品線路游等多項研學活動,讓石窟藝術成為“行走在路上的‘活’課堂”。

飄逸靈動的雲岡舞。(圖片由雲岡研究院提供)

“文物‘活’起來,讓雲岡有底氣打造一個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有底氣允諾一場‘詩與遠方’的人生壯游。”山西省文旅廳副廳長級干部陳少卿介紹,在全國5A級景區網評中,雲岡石窟2018年位列第25名,2020年躍居為全國第3,一幅文旅融合的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事實上,雲岡大佛變身為“行走”全國乃至全球的山西形象大使,得益於山西省、大同市全方位的傾力支持。特別是近一年來,雲岡研究院正式挂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大同大學雲岡學學院相繼成立,啟動智慧雲岡建設,實施雲岡石窟數字化項目……

“要通過不懈的努力,讓這座矗立在三晉大地上的寶貴文化遺產永葆青春,大放光彩。”大同市市長張強動情地說。

北魏至今,一眼千年﹔東西交融,一步萬裡。

2020年8月11日,“游山西·讀歷史”活動在雲岡石窟景區正式啟動,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親自為活動站台,世人關注的目光再一次聚焦雲岡、聚焦大同。彼時的大同,正在努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文化名城的魅力正在逐步顯現,文化自信正在成為大同和大同人民的獨特氣質。於雲岡石窟而言,其所承載的民族融合文化、藝術創造表現、歷史考古價值等,無一不與主題深度契合。這塊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瑰寶,將帶著千年的赤誠,歡迎四海賓客蒞臨,聆聽文化的心跳,感知歷史的脈動。

(責編:李夢文、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