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聚焦】久久為功培育壯大新動能

2020年01月16日07:35  來源:山西日報
 

“實施千億產業培育工程,加快壯大新動能。堅持轉型為綱,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全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成為我省2020年重點抓好的10項工作之首。聽完政府工作報告,代表們倍感振奮之余,暢所欲言,為如何加快壯大新動能,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言獻策。

做強做大特色優勢產業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千億產業培育工程,加快壯大新動能’的各項部署,對實現從‘一煤獨大’到‘八柱擎天’,形成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對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具有標杆性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更堅定了我的信心和勁頭。”省人大代表胡全喜直言不諱。

“作為國內風電法蘭生產的龍頭企業,相對於省政府提出的培育千億級產業,山西天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更有行動,將用更大的定力、毅力、耐力,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加強企業管理,充分發揮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作用,依托院士工作站,通過申報參與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專項行動,助推企業產品質量提升,把山西天寶打造成風電法蘭產業集群的龍頭領軍企業。”胡全喜表示,接下來山西天寶要聯合定襄縣所有的鍛造企業,在《綠色鍛造企業評價准則》《法蘭鍛造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規范》《風力發電機組塔架法蘭採購指南》等3個團體標准的基礎上,繼續增強創新驅動,不斷做大做強,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定襄鍛造產業集群。

促進傳統企業轉型發展

“《國務院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和山西被確定為全國首個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是我省的兩張金字招牌。”省人大代表楊虎平表示,2019年我省開展的多項改革創新活動,可以說是落實培育壯大產業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前奏,把脈很准。

近年來,離柳集團作為呂梁市最大的國有企業,瞄准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煤焦企業轉型發展,已經作了一些嘗試,先后建成呂安危化應急救援基地、錦雲物業和夢詩月母嬰護理服務公司,助推產業轉型。特別是去年上馬的呂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萬噸/年有機肥生產項目,回收利用呂梁平川四縣(市)的畜禽糞便進行再加工,有效解決呂梁文峪河和磁窯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問題。由此拉長產業鏈條,形成多產業支撐的新型產業結構。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開展民用生物質和潔淨煤清潔取暖試點。離柳集團在布局發展新興產業、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項目中,生物質燃料項目就是其中之一。楊虎平認為,國有企業要不斷培育壯大前景好的新興產業,形成多元結構支撐,成為后續發展的強勁動能,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

推動農業產業鏈現代化

“作為農業行業的代表,特別關注農業方面的內容。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樹立城鄉發展一盤棋理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要實現這一目標,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現代化農業是關鍵。”省人大代表李霞對如何提升農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尤為關心。

李霞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耕地分散、經營規模太小、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和效益偏低等問題日趨暴露,廣大農民為提高生活水平紛紛外出務工,農村“空心村”“空心戶”現象、農業粗放經營現象普遍存在。農業生產托管這種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正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新動能,更是鄉村振興的一個新產業新業態新希望。

目前,我省農業生產托管在全國名列前茅,“洪洞模式”“翼城模式”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2019年出台首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大大推動了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進程。為了進一步鞏固我省農業生產托管成果,李霞向大會提交了“關於盡快制定《山西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條例》的議案”,旨在繼續引領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走向法制化軌道,為鄉村振興作貢獻。

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動力

民營經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具有強勁的發展活力、巨大的發展潛力。充分發揮好民營企業的作用,對我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存在傳統產業多、技術創新能力相對不足、人才比較缺乏、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等問題,迫切需要努力解決。

在發展民營經濟中,如何解決這些難題?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推動民營經濟30條落實落細。省人大代表郝津芳給出了建議。首先,要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服務型智造,鼓勵“機器換工”,線上與線下加快融合,促進傳統產業“老樹長新芽”,著力打造我省適應新經濟發展理念的現代產業體系﹔其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政府部門應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通過簡政放權釋放企業創新活力。深入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專項行動,打好技改設備投資補助等政策“組合拳”,推動民營企業加快改造升級﹔第三,重點抓好制造業的質量提升。建立起涵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領域,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管理體系。同時大力激發企業家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最后,優化企業營商環境。概括起來就是擴准入、減稅費、促融資、優環境。(記者 王少斐)

(責編:麻潞、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