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熱議】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助力美麗山西建設

2020年01月18日09:25  來源:山西日報
 

“堅持高標准保護,建設美麗山西。”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充分彰顯出我省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與信心。綠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美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來,我省生態修復與治理工作迎難而上,成就有目共睹。“持續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生態治理與修復的內容著墨不少。

如何以藍天碧水淨土,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成為委員們連日來熱議的話題之一。

保衛藍天需要綜合施策

“近兩年,山西的藍天明顯增多了。”省政協委員胡風雲說。作為醫務工作者,胡風雲對空氣質量尤為在意。幾年前,她特意買了幾台空氣淨化器。“去年這幾台淨化器基本沒怎麼用,供暖期到了以后才開了幾回。雖然我們的生態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依然不能有絲毫的鬆懈。”

“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山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定力。”省政協委員陸惠德表示,保護生態環境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各地應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因地制宜,走適合本地情況的綠色發展道路。“污染防治是攻堅戰,治理難度會越來越大,對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必須堅決解決。”

造成空氣污染的因素有很多,治理起來注定不會一蹴而就。省政協委員李桂平建議,建立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是造成我省大氣污染的根本原因。李桂平說,近年來出現的對廢棄礦井的治理不徹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煤炭產能過剩、節能減排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態修復和治理工作。建立符合綠色及協調發展理念的能源供給體系是我國煤炭資源型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對我省來講,盡快建立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系統,按照不同能源品味的高低進行綜合互補利用,並統籌安排好各種能量之間的配合關系與轉換使用,以取得最合理能源利用效果與效益。

攻堅水質鞏固提升硬仗

近年來,我省為解決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退化等經濟社會發展的掣肘瓶頸問題,持續推進大水網建設、水污染攻堅和七河生態治理,全省水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積極進展。

“我省仍有水資源匱乏,大氣與水體污染問題突出,區域生態環境脆弱的問題,生態修復與治理任務還很艱巨。”省政協委員岳秀萍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2020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逐項任務目標,汾河流域國考斷面水體全面消除劣V類,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堅定的決心和信心。

岳秀萍建議,整合流域水生態保護與水資源領域的科研、設計、工程、運營、設備等各方面的專家和隊伍,聚焦汾河流域污染控制與生態退化問題,做好發展戰略、防治規劃、政策標准、創新技術、運營經驗等方面的頂層設計、科學決策和系統研究,全力攻堅汾河流域污染治理。

“要持續推進‘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必須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視察山西時對汾河的重要指示,嚴格落實省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省政協委員薛金平建議,以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紅線,合理分水、管住用水,在已經完成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基礎上,盡快完成流域水量分配,重點加強取用水監督管理﹔嚴格控制高耗水項目發展,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后產能,不斷降低高耗水產業比重﹔建立科學的節水標准和定額指標體系,抓好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關鍵環節的節約用水工作,尤其要大力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著力改善生態脆弱面貌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目標要求,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依然脆弱,補考趕考任務艱巨,必須從生態文明和美麗山西建設戰略高度,加強林草生態建設,加快國土綠化步伐,著力推進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脆弱面貌。”省政協委員張雲龍表示,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他建議,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以“兩山”重大工程為統領,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認真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嚴格保護黃河流域內5483.12萬畝永久性生態公益林﹔統籌生態林與經濟林,著力推進經濟林產業實現栽培品種化、果農合作化、生產規模化、管理標准化、產品品牌化“五化”發展。

如今,基層政府主動投身生態修復與治理保衛戰已成常態。省政協委員史友鬆介紹,基層政府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村鎮已意識到生態治理與修復是利在千秋的偉業,他們想方設法創新政策,圍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激發農民主體對生態的關注。

“涉及農村的生態治理與修復涵蓋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方方面面,需要統籌協作、創新機制。”史友鬆建議,農民群眾不僅是農村環境整治的直接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者和建設者,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讓群眾從思想深處認同﹔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根據地理、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本地區目標任務﹔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統籌安排各類項目資金,探索建立政府帶動下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保障農村生態工作的常態化和持續性。(記者李煉)

(責編:麻潞、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