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臨汾段風光。 王一霖攝
汾河,孕育了燦爛的三晉文明,泛起的每一個漣漪都承載著悠久的歷史。
汾河,見証了山西的發展軌跡,蕩起的每一朵浪花都煥發著時代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挂著這條山西人民的母親河。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期間,又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兩岸生態保護情況。他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汾河治,三晉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作為山西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全面謀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開啟生態化、全流域、系統性治理的新探索,奏響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新樂章。
管涔山下、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百裡汾河經濟帶……盛夏時節,記者沿河而下,探訪河流生態,感受汾河巨變,體會綠色發展給百姓帶來的美好。
一條河,旖旎風光再現
七月的汾河源頭,山青水綠,沁人心脾。
《山海經》雲:“管涔之山,汾水出焉”。寧武縣東寨鎮雷鳴寺泉,素稱“三晉第一泉”。
李建明是寧武縣治汾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與汾河打交道30多年了,汾河的變化讓他特別有成就感。他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參加工作那天起,自己的人生就和汾河連在一起了,幾十年來,汾河每一個點滴變化都讓他感到無比欣慰。說起汾河源頭的變化,李建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水質越來越好,河岸越來越綠,汾河正在回歸河流本來的模樣。”
汾河在寧武境內長達42公裡,流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69.1%。為了更好保護汾河源頭,30多年來寧武縣大規模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和保護,全縣汾河沿線累計關閉取締了各類企業511個,減少污水排放223萬噸,汾河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由上世紀80年代的23.9%提高到現在的45.4%,一個藍天碧水、青山綠岸的美麗形象躍然眼前。
山西治水必治汾。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省先后5次對汾河實施全流域、大規模治理,特別是近年來謀劃啟動以汾河為重點的“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形成了汾河流域生態修復三管齊下、系統推進的治理格局。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統籌抓好鐵腕治水、生態調水、改革活水、高效節水、強力保水,讓水量豐起來﹔“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並舉,統籌上下游、左右岸污染治理,減污與增水並重,強化源頭治污,實施綜合治污,讓水質好起來﹔加強河道水系系統整治改造,實現河道景觀化、河流生態化汾河,讓風光美起來。
汾河,這條古老的河流,開始改變著模樣。
靜樂,素有“百裡汾河川,太原后花園”之美稱。
在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育區,河水在陽光下閃爍著、流淌著,河面上不時有水鳥掠過,沼澤地裡水草搖曳,豐茂的水草、朴素的野花與周邊多姿的山峰遙相呼應,猶如一幅美麗的油畫。
增加濕地是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重要一環。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於2016年啟動,一期工程完工后,恢復濕地植被2000畝,成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之所。
靜樂縣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主任徐文玉告訴記者,汾河靜樂段42公裡生態廊道,被稱作“汾河之腎”。經過治理,現在這裡的水草種類多達231種,野生動物比建設前增加了16科51種,以前這些鳥只是飛過時歇個腳,現在有很多已留下筑窩。
在公園,記者遇到了正在鍛煉身體的59歲的張愛珍。她告訴記者,這幾年汾河變化可大了,以前河道內雜草叢生、垃圾亂堆,現在滿眼是綠,也聞不到以前那種味道了,大家早晚都愛去公園遛彎健身。
晉陽橋,因習近平總書記來過,而備受廣大市民青睞。
汾河流經太原境內188公裡,其中城區段43公裡。穿城而過的汾河景觀帶從1998年一期工程開建,到2019年三期工程完工,長達33公裡的景觀帶成為一座貫穿太原南北的綠色大公園。近年來,太原市堅持汾河治理美化與兩岸風貌管控相結合,先后分三期對汾河太原城區段進行了治理美化。如今,水域平均寬度300米,兩岸景觀綠地平均寬度150米,草坪、地被植物、水生植物達345萬平方米,鳥類從最初常見的四五種增加至156種。
張鵬程是太原市風景線保潔有限公司保潔員。2010年,張鵬程和老伴兒從老家右玉縣來到太原,一同成為汾河公園景區的保潔員,這一干就是10年。說起汾河的變化,夫妻倆用了“翻天覆地”這個詞。
夏日,驕陽似火。站在臨汾市堯都區汾河大壩上眺望,堤壩內雍水壩已建成,工人們正在進行管理用房裝修及設備安裝調試﹔堤外人工濕地正在鋪設護坡草坪、栽植喬灌木,鳥群不時掠過水面,蕩起層層漣漪……
“這幾年,持續發力對汾河流域的生態修復,臨汾人民已經嘗到了甜頭。”臨汾市堯都區水利局局長楊文明說,吳村段生態修復工程是省級重點項目,總投資4.3658億元,採取PPP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項目建成后,汾河入境斷面水質由劣Ⅴ類提升為Ⅴ類水質標准后,片區出水斷面除氨氮稍高以外,其余指標均可達到地表Ⅲ類水質標准,“水量豐、水質好、風景美”的生態景觀正在形成。
邰村是離汾河直線距離最近的村子。村民溫青山告訴記者,挨著汾河近,以往除了臟亂臭沒有沾上半點光。而今汾河吳村段生態修復工程把雜草叢生的水灘地、沼澤地都規劃成了濕地,周邊村裡的環境不僅變好了,空氣質量也越來越高了,也帶動了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為了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我省探索建立汾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機制,通過萬家寨引黃工程、和川引水樞紐工程、北趙引黃連接段工程向汾河干流補水。在距汾河源頭不到20公裡的頭馬營村,記者看到,流過上百公裡的隧洞,遠道而來的黃河水在此匯入汾河,數米寬的汾河徑流陡然拓寬至數十米,汾河從涓涓細流變得翻滾跳躍。據了解,自2008年以來至今年6月底,引黃工程已累計向汾河生態補水17.21億立方米,促進了流域地下水位的回升,也提升了汾河水質。
去年5月12日,《關於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的決定》正式實施,明確2020年全面消除汾河流域劣Ⅴ類斷面,一場保護母親河的攻堅戰在三晉大地全面打響。
今年7月1日,汾河治理終於迎來重要階段性進展:監測數據顯示,今年1月—6月,汾河流域13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Ⅴ類水質,累月及單月水質均創歷年同期最優。
那條大河泛波、水韻悠悠的汾河逐漸回到人們的視線。
一條河,滋養百姓生活
寧武縣東寨鎮石窯村緊靠汾河源頭。68歲的王貴拴一直就住在這裡,因為進行了股骨頭置換,走路還離不了拐杖。
一進小院,老王的老伴兒熱情相迎。院子不大,收拾得干淨利落。因年輕時下過煤礦,王貴拴得了股骨頭壞死的病。前兩年,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他花費12萬元進行了手術,醫生說今后不能再干重活了。
這些年,汾河源頭越來越美,景區的游客越來越多。2016年,無法干重活的老王辦起了農家樂,當年就脫了貧。
“我自己就是汾河治理的見証者,幾乎參與了汾河源頭所有治理工程。現在看的是青山綠水,吸的是新鮮空氣,靠著汾河吃上了旅游的飯,日子是越來越好過了!”回憶著治汾往事,說道著今天的生活,王貴拴語氣有些激動,老伴兒站在旁邊微笑著看著他,見縫插針“數落”他幾句。
千百年來,奔流起伏的汾河滋養著兩岸百姓生生不息。曾經由於河流生態的惡化遭人嫌棄的汾河現在又讓沿河的百姓能夠過上靠水吃水的生活。
婁煩縣的汾河水庫,是我省最大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站在水庫壩頂,寬闊的水面煙波浩渺,天水一色。近年來,婁煩縣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水源涵養、生態修復、山體治理等工程,筑牢“水豐、質好、河美”的省城水源生態屏障。
下石家庄村坐落在水庫大壩下游500米處,依山而建,順勢而延,面臨汾河,林地廣闊。
看著棚裡的“早黑寶”葡萄,50歲的趙晉軍滿懷憧憬。受春季凍害,眼下葡萄剛進入膨果期,再有20多天就可上市了。
“我們這光線好、水質好、空氣好,我家種的葡萄年年都不愁賣。正常年景,一個棚收入3萬元不成問題。”趙晉軍笑呵呵地說,“這些年,汾河一年一個樣,變化特別大。以前,由於交通不便,我們這裡相對閉塞。現在依靠汾河水庫,每到夏季來旅游的人還不少,周邊村庄群眾生產生活可是沾了光啦!”
“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輕,沙際紛紛雁行起。”這是明代詩人張頤陶醉於汾河晚渡美景所作。如今,“汾河晚渡”勝景漸現龍城。
66歲梁新文,是太原市小店區木蘭拳分會的一名會員,隻要有時間,她就會跑到汾河晉陽橋段來,一邊練拳,一邊賞景。
在她的記憶裡,汾河河道水量不多、荒草叢生、垃圾成堆。她說,這幾年,汾河景區變化特別大,水更清、樹更綠、景更美,空氣越來越清新。尤其是夜色降臨,汾河兩岸,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臨汾市汾河文化生態景區是“百裡汾河生態經濟帶”上的龍頭工程,現在早已經成為當地經濟增長“新引擎”。
雖是黃昏,可在文化生態景區仍是一幅“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靜靜流淌的汾河水面寬闊、水質清澈,不時展翅飛起的白鷺和劃過水面的野鴨,給汾河增添了幾分生機。
這幾天,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百畝荷花競相開放,荷塘裡,碩大的荷葉間,挺立著一株株嬌艷的荷花,白裡透粉,亭亭玉立,美景也吸引著當地居民前來游玩觀賞。據了解,汾河稷山段河道長43.96公裡,汾河流域生態修復汾河干流稷山城區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2.48億元,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具備蓄水條件。在不遠的將來,人們期盼的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湖光山色的田園風光將成為當地群眾的日常風景。
汾河治理不僅美了環境,給百姓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還破解了沿線產業發展的“瓶頸”。
禹門口,地處山陝兩省交界處,“鯉魚跳龍門”之地。
汾河清水復流北趙連接段工程,實現了黃河與汾河的“牽手”,利用禹門口一級改擴建泵站提水,改善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2017年12月,工程通水運行,惠及6縣區的38個鄉鎮、430個行政村、67.83萬人。
距離禹門口泵站20公裡處,是西范一級泵站所在地。因為常年沒水,過去這裡被百姓叫成了“干灌站”。而今,村民們卻改口為“幸福泵站”。
今昔對比,萬榮縣裴庄鄉農民范印江激動地說,以前汾河倒是有水,可水量太小指望不上,為了等電灌站放水,一晚上睡在地裡是常有的事!現在澆地不發愁了,我們沾了汾河治理的光呀!
更可喜的是,隨著汾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推進,沿線百姓保護河流的生態意識也在增強。
55歲的巡河員郭年保,是臨汾市堯都區人,從小在汾河岸邊長大。
2018年7月,郭年保被正式聘為巡河員,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從澇洰河入汾口到洪洞邊界的汾河沿岸走一個來回,耗時2個小時左右。“我小時候的汾河水面寬闊,水上可以行船,人們要從汾河的這邊到那邊去還得擺渡。上世紀80年代,汾河就幾乎沒有水了,有水也是臭水、污水,現在的汾河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了!”聊起汾河,老郭滔滔不絕。
一條河,擁抱絢麗未來
一場新雨后,汾河河津段水聲明顯響亮起來。迎面吹來的習習涼風,濕潤而舒爽。
汾河在河津境內全長26.8公裡,流經4個鄉鎮。作為汾河下游段,為確保河暢水清,河津市一直埋頭苦干。
河津市汾河水生態修復工程一期PPP項目是運城市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3.285億元,重點突出水質淨化、水生態修復。在工程現場,首先躍入眼帘的,就是“治理汾河水、保護母親河”的標語﹔堤壩上,引水鋪面正在修繕打磨。
河津市水利局總工楊昌華介紹,項目規劃建設人工濕地230畝,日處理汾河水8萬立方米,相當於全運城每天排入汾河的總排水量,處理后氨氮降低33.3%、總磷降低20%、整體水質可提升20%以上,目標是打造最美汾河岸線,筑起綠色生態屏障。
從雜草叢生、污水橫流的“龍須溝”到河暢泉涌、碧波蕩漾的生態帶,汾河正在經歷著華麗蝶變。
今年5月11日—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期間,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兩岸生態保護情況。他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三晉兒女進一步加強汾河流域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就要把汾河治理作為重中之重。5月,我省印發了《汾河流域生態景觀規劃(2020-2035年)》,明確將在15年內投入870多億元進行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和城市環境建設。通過對河流自然形態的修復及兩岸的水生態空間管控、種植結構調整、綠色產業導入,構建“一源、兩路、三線、四區、五帶、多節點”的河流生態景觀空間布局。
守護一河清流,再現錦繡風光。
炎炎烈日下,汾河景區四期工程正在進行土方施工,大型機械來回穿梭,工人在有序忙碌。
作為汾河景區建設的參與者,太原市汾河景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侯剛介紹,按照規劃,工程將以柴村橋北500米處作為南起點,向北延伸約10公裡,將打造出獨具汾河特色的濱水游憩帶和集休閑、健身、旅游、觀光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濕地景觀。
汾河百公裡中游示范區先行示范段施工現場也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項目經理李大偉說,為按期完成目標任務,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過增加機械、增加材料、增加管理人員,加班加點搶工期。
省水利廳河湖處處長趙立東告訴記者,示范段工程北起汾河三期末端,南至汾河二壩,長13.5公裡,涉及太原市小店區、晉源區、清徐縣,緊鄰瀟河綜改示范區,建成后將逐步恢復河道岸線自然之美,修復河道水陸生態空間,完善防洪體系,形成人水相親的水利長廊、景觀長廊、文旅長廊。
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這裡也是汾河入黃口。
夕陽西下,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河道中央,在綠綠青草映襯下,“一泓清水入黃河”七個紅字格外顯眼。
44歲的王勇,是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村委會主任,也是一名村級河長。
頂著烈日,王勇擦了擦額頭的汗珠,沿著堤坡,繼續向河邊走去。他說,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提出“讓一泓清水入黃河”,市縣都有工程,對於他來說也是重任在肩。現在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村裡老百姓都明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保護汾河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河流變清了,生態變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更好了!
河之興,人之福。汾河,必將成為一條造福三晉兒女的“幸福河”。(記者趙建軍)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