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太原到蔡家崖的客運列車正式開通,結束了興縣不通旅客列車的歷史。“蔡家崖號”列車開通兩年來,已累計開行2792趟。兩年來,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逐步成為興縣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

蔡家崖村的紅色印記

來源:山西晚報

2020年07月26日11:30  
 

7月的蔚汾河畔,一派繁忙景象。這條由東向西橫穿興縣城的黃河支流,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遷——河道裡,興縣迄今最具規模的綜合型公園蔚汾河濕地公園是興縣人最喜歡休閑的地方﹔河岸邊,5萬多平方米、新建的興縣人民醫院即將完成搬遷,已投入使用……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坐落在蔚汾河北岸的蔡家崖村。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晉綏邊區政府及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當時,晉綏邊區曾經肩負著保衛延安、屏障陝甘的重任。作為晉綏邊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蔡家崖村也被譽為“小延安”。

2017年6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來到了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

自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以來,紀念館紅色旅游出現井噴式態勢,全國各地的人們跟隨領袖的足跡來到興縣,來到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黨政機關、媒體、國企、旅行社等參觀團體絡繹不絕,他們來這裡或採風創作、或參觀學習、或緬懷先烈並接受革命傳統再教育。

從紅色講解員到紅色文化傳播者

秋風涼又涼,谷子黃金黃

今年收成好呀,谷滿倉

全憑那八路軍呀保住了家鄉

……

7月18日下午,空曠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展覽廳裡傳出一陣輕輕哼唱的歌聲。正在進行閉館前巡查的講解員康彥紅邊走邊哼著這首流傳在晉綏邊區的民歌《快繳公糧》。

到今年,康彥紅已擔任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一線宣講工17年了。從當初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到現在的資深紅色講解員,她累計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講解兩萬余場。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興縣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時,康彥紅作為館內工作人員全程陪同。“近3年,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客流呈現井噴式增長,最高紀錄日接待量已經超過5000人次。尤其每年七一前后,都是館裡的接待高峰。紀念館裡的8名講解員每人每天都要完成五六批講解任務。從新館到舊址,講解完一次需要近兩個小時。一天下來,我們每個講解員至少要倒著走3萬多步。”

康彥紅說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要背3萬多字的晉綏邊區資料,很多講解詞還得自己整理。開始覺得很枯燥,壓力也很大。后來,隨著不斷地講解和了解,晉綏邊區的紅色文化漸漸浸入到她的生活中,她開始自發學習和挖掘晉綏邊區的革命歷史和興縣的紅色文化。十幾年時間,她幾乎走遍了當地的革命遺址,向鄉村裡的老人請教,向黨史專家學習,積累了十幾萬字的資料,不斷地豐富到自己的解說內容中。這麼多年積累下來,康彥紅不但成為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紅色名片,也成了興縣有名的紅色文化傳播者,經常有學校和單位邀請她去做講座和報告。

“每當我給游客和孩子們講劉胡蘭的英勇、李林的悲壯,講牛友蘭毀家紓難為抗戰、續范亭飛馬告急挽狂瀾,心中同樣在澎湃激蕩。民族的記憶,是需要溫習的,我們講解就是架起了溝通的橋梁,讓偉大的民族精神得以傳承!”

康彥紅曾接待過一位90多歲專程從四川趕來的老八路軍戰士。老人曾是晉綏軍區司令部警衛員,1948年隨大軍南下。他帶著一大家子從四川來這裡尋根。那天,她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講。老人看到司令部院裡那棵當年的柳樹時,激動地大聲叫了起來:“就是這棵樹,我在的時候它就在!它還在!”當時康彥紅被老人真摯的革命情感感動得淚流滿面。

康彥紅說,這些年來,走進蔡家崖的人們越來越希望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他們或敬仰或肅穆,她能從中真切感受到人們參觀后發自內心深處的敬畏之情、震撼之情。“走進紀念館的人已不僅僅是單位組織參觀學習的,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帶著孩子來了、革命者的后代來了、年輕人來了……通過學習傳承英烈精神,凝聚起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精神力量。”

如今,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不僅需要背解說詞,學習晉綏邊區革命史也是必修課,甚至有幾個講解員開始自發學習和研究晉綏革命史。面對游客提出的各種問題,新老講解員都能對答如流,講起紅色歷史來頭頭是道。在平凡的崗位上,康彥紅和同事們正在親歷蔡家崖在傳承革命精神與弘揚紅色文化道路上的變遷。

紅色旅游給蔡家崖帶來新變化

7月18日上午,一場雷雨剛剛洗禮了興縣城。蔡家崖村的紅色一條街上,幾位清潔工正忙碌著清理淤泥,石板路面上還留有明顯的掃帚掃過痕跡。

蔡家崖的紅色一條街依托的是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這個紅色旅游資源。這是一條紅色文化和鄉村氣息並存的旅游街。街邊超市的老板坐在門口的台階上,一邊往笸籮裡剝著蒜,一邊和街坊聊著天。一輛拉著豆腐的農用三輪車穿街而過,車上的喇叭飄出“豆腐哎”的叫賣聲。獨自走在這條街上,沒有人向你推銷紀念品,沒有人拉著你照相,像有一張幕布立於你和這條街道之間,有一種難得的清靜悠閑。

說起最近幾年的變化,蔡家崖村黨支部書記溫利川說,今年受疫情影響,蔡家崖的紅色旅游剛剛開始恢復。紅色旅游產業需要一定的周期,馬上就有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紅色旅游這一概念已經深入到全村老小的心裡,大家腦子裡都有了一個紅色旅游的概念。村裡人以前都是種地、打工的,現在很多人琢磨著靠紅色旅游做點什麼。變化最大的,就是村裡的人的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

原本蔡家崖村是貧困村,如今在蔡家崖的北山上,2000余畝桃樹、杏樹、核桃樹遍布山頭。這片經濟林惠及村裡90%以上的人口,每年能給每戶村民帶來500多元的收入﹔村裡建起了300千瓦光伏電站,每年能給集體帶來十多萬元的收入﹔蔡家崖村還成立了經濟合作總社,在村居民人手一股,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縣裡還在推進蔡家崖干部學院、蔚汾河蔡家崖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等5個項目,力爭使晉綏邊區首府旅游區達到“4A”標准。

2018年6月21日,太原到蔡家崖的客運列車正式開通,結束了興縣不通旅客列車的歷史。“蔡家崖號”列車開通兩年來,已累計開行2792趟,運輸旅客223萬人次,極大地方便了老區人民出行。去年七八月份,每天到站的游客有1000多人。兩年來,紅色文化旅游產業逐步成為興縣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18%以上的增幅。

蔡家崖小夫妻的幸福生活

今年35歲的張美玲是興縣人民醫院的護士,她是2009年嫁到蔡家崖村的。因為上班等原因,她需要經常往返興縣和蔡家崖村之間。“以前,回趟村裡,要坐跑線的班車,車上不拉滿人不走,經常坐車上等一兩個鐘頭。后來騎電動車跑,可雨雪天就不方便了。現在公交車直接通到家門口,10分鐘一趟,又快又方便。”

今年對於張美玲和同事來說,最大的喜事是搬遷新“家”。新建的興縣人民醫院也坐落於蔚汾河邊,距離蔡家崖村僅有800多米。說起新醫院,張美玲不斷地用“可大可大了”來形容。高高聳立的16層住院樓,像地標一樣極其醒目,在去往蔡家崖的路上,老遠就可以看到。

新醫院光門診大廳就1萬多平方米,寬敞明亮。張美玲工作的藥劑科就在門診大廳。張美玲說:“以前我們科室頂多十幾平方米,就一套收費系統,每天窗口上排長隊,門診和住院部都在一起拿藥。現在,門診、住院部有各自的藥房,窗口和收費系統都增加了,工作起來都感覺輕鬆多了。”

新建的興縣人民醫院是縣委縣政府按照20年不落后的原則,高起點規劃,高標准設計,高水平建設的,到8月上旬將完成全部搬遷工作。新醫院的投入使用,將徹底解決興縣人民醫院環境不優、床位不足、服務能力不夠等問題。新醫院佔地總面積50108平方米(約合75.16畝),建筑面積88147.92平方米,由門診醫技樓、住院樓、感染樓、辦公樓等4個單體建筑組成,設置科室38個,其中行政、職能科室15個,醫技科室4個,臨床科室19個,設置床位600張,日門急診量可達到2000人次,基礎設施在縣級醫院中居全省一流水平,具備三級醫院設施條件。

為適應群眾的醫療需求,新醫院引進了一批先進的醫療設備,如核磁、高壓氧艙、大C、64排螺旋CT等。同時,計劃錄用120名專業人才充實醫療隊伍,並引進高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13名,以傳幫帶形式開展血液透析、病理診斷、消化內鏡、婦科微創、心血管介入治療、血管造影、腹腔鏡的擴大范圍應用等新技術、新項目,全面提升醫院綜合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改善全縣人民的就醫條件。

張美玲告訴山西晚報記者,這幾年老家興縣的變化實在太大了。平時下班,她經常和丈夫帶著孩子去蔚汾河濕地公園去玩。“以前想逛公園都得去太原。”公園裡有音樂噴泉廣場、兒童游樂廣場、輪滑廣場,還有名人廣場、歷史廣場……“到了晚上,你去看看,可熱鬧了。”

3年來,沾了紅色旅游的光,村裡各家都分了些錢,很多家開始新修房子。張美玲和丈夫計劃買一輛七八萬元的汽車,方便接送孩子和上下班。

山西晚報記者 王晉磊

(責編:趙芳、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