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為王 高位謀篇 強力推進

“井峪新城”立起現代城市建設新篇章

2020年05月03日08:47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一座城,因水而興,得水而美,緣水而盛。萬柏林,地處汾河西畔,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

2018年,在萬柏林發生的大事小情中,至少有兩件足以在汾河水面激起漣漪。一件是全區27個城中村完成整村拆除,率先告別了城中村,並率先啟動了城邊村改造提升。這在太原城六區中一連創造了兩個“率先”﹔另一件是當年10月份的一場拍賣會,華僑城集團以116億的“天價”,拍得原太原煤氣化集團公司煤氣廠1200多畝地塊。這次拍賣,吸引十多家國內頂級房地產企業競拍,歷經300多次舉牌,也是近年來太原少見。

這次拍賣,讓一個“井峪新城”的嶄新概念,第一次進入了太原人的視野。

一塊石碑,講述一段千年歷史

“凡言市井者,市,交易之處﹔井,共汲之所,故總而言之也。”市井百姓因“井”結市而毗鄰,構成共飲一方水土的人文畫卷。在萬柏林,有小井峪、大井峪,一大一小村名中都有個“井”,自古便有出處。

“永輝六年二月廿日附身附槨必誠必信送歿禮備與夫人何氏合葬於並城北廿裡井谷村東義井村北刊石誌”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山西國營大眾機械廠(原名為七八五廠)建廠挖地基時發掘出一塊墓志銘碑上記載的文字。從碑文上考証,墓葬屬於唐代,永輝六年即為公元655年,而墓葬主人當年所葬之地名為“井谷”。由此判斷,小井峪村在唐朝便已經存在,並且名字叫做“井谷”。

無獨有偶,2012年,同樣是在小井峪村界內,人們挖掘到宋代墓志銘石碑一通。墓志銘文指明小井峪村在宋代同樣被稱之為“井谷”。唐宋碑文相互映照,在年代上確定,小井峪村至少擁有1340多年的歷史。

也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腳下這塊曾經落寞的土地,一夜之間變成了城市發展的熱土,成為汾河西畔一顆耀眼的新星。

橫慣井峪新城所處太原城市新城與舊城交匯的中心位置,縱慣這座城,她處在西山歷史文化景觀帶中央,距太原武宿民航機場、太原南站、太原火車站和規劃中的太原西站,車程均在20分鐘內。太原地鐵1號線從井峪新城的北部橫向穿過,太原地鐵3號線緊鄰井峪新城東側,交通出行十分便利。

不難看出,這座重磅規劃打造的“新城”,仍然延續這小井峪那段綿延不絕的“市井情緣”。

一番改革,綠色崛起風頭正勁

一個城市的發展,是逐步的由點向面擴散,隨著城市的發展,多中心成為一種必然。早在幾年前,太原就提出了“南移西進,北展東擴”總體戰略格局,其中的“西進”,便是所指河西區域。

“曾經,山沒有山的樣子﹔如今,宜人景色無處不在。”這句話用來形容萬柏林河西區域轉型發展之路,一點都不為過。

萬柏林區,屬於傳統的能源重工業城區,“一五”“二五”時期國家多個重點工業企業布局於此。前些年,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全區“結構性”問題與傳統產業周期性下滑疊加,老工業區紅利漸失,區域經濟發展出現拐點,經濟下行壓力大。

如何順應市場發展,實現轉型跨越?萬柏林區找到了一條新路子:以黨建引領、創新轉型、改造提升、文明創建、服務群眾‘五大行動’為統領,堅持做好‘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尤其是2019年,萬柏林區圍繞山上山下兩個主戰場,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在山上主戰場,深化“四大片區”建設,讓“四大片區”成為萬柏林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山下主戰場,圍繞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創新創業集聚帶建立、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大主攻方向,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經過幾年的努力,從昔日的“工業聚集”到如今的“百花齊放”,從過去的“環境臟亂”到現在的“顏值擔當”。萬柏林三大產業逐步優化,綠色崛起風頭正勁。目前,萬柏林區已成功引進華潤、恆大、海爾、當代、紅星美凱龍、新城控股、陽光城、藍光、泰禾等知名企業,投資10億元以上的大型項目近40個。全國地產前十名有8家已入駐,簽約項目總投資近1000億元,到位資金達300億元。

一個項目,高位謀篇布局

“牢固樹立‘創新為上’的發展理念,站在高質量轉型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不斷開創科技創新和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局面。”這是2020年3月2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樓陽生在全省科學技術大會上講的一段話。話語朴實,卻讓在場所有人聽得心潮澎湃。這句話提到的“全力打造一流新生態”,用來表述“井峪新城”的規劃定位,頗為貼切。

這幾年,連片開發、規模發展成了全國房地產行業的熱詞,這樣更有利於開發一個新片區。同樣,按照規劃,“井峪新城”總面積3000多畝,規劃建設面積720萬平方米,與周邊區域內的新興產業項目,將共同形成萬柏林區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全新布局。如今,萬國MOMA、萬科金域國際、十二院城、富力現代廣場、萬科、融創地產、保利均已簽約入駐。萬科紫郡、長風壹號、萬科藍山、金域華府、恆大濱河左岸、雅苑、保利百合、海德公園等精品房地產項目相繼投產建設,產業輻射帶動作用指日可見。

正是近年來河西區域的利好規劃,加之發展迅速,成功吸引了像恆大、融創、當代、陽光城、富力、國投、中海、華潤、萬科、綠地等知名房企的駐足。華僑城,華潤,中鐵、龍湖、富力,太化,新城控股等八家國內知名開發企業快速完成在這一片區的集結,井峪新城,一個連片開發的高品質生活區開始崛起,正在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增加新的引擎。

對於“井峪新城”的建設,萬柏林區的區委書記、區長都十分關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萬柏林區委書記楊俊民來到井峪新城建設現場調研,督促有關部門在確保防疫的前提下盡快復工復產。區長袁爾銘也再三強調:片區建設始終堅持高起點,高質量發展,相互融合,互為協作,進一步突出產區融合、職住平衡、文旅發展的建設方向,讓產業在萬柏林區安家落戶,讓商戶在萬柏林區舒心經營,讓居民在萬柏林區安居樂業,真正做到留業、留人、留家。

一座新城,未來繁華成定局

“城”,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在現代,城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井峪新城內共有八大項目,承擔各項目的開發建設企業均為國內外一流企業集團,強強聯手,結果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各項目交相輝映,各領風騷。

目前,井峪新城范圍內已敲定了2所中學、3所小學、1所綜合性醫院以及多個商業綜合體。稱之為“城”,再合適不過。

華僑城·天鵝堡,由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管理企業華僑城集團投資開發,地屬原太原煤氣化集團,佔地51萬平米,總投資82億元,項目通過獨特的創想文化,按照生態城、全齡社區、全齡生活的設計理念,用心打造精益產品體系,締造美好人居環境,從極致到精致,打開城市生活形象,擁攬半山半城的稀缺資源,以優雅姿態,創造優質生活意境美學,於繁華中不驚,與喧囂中不擾,創造出更加明確開放的空間。

華僑城·僑晉,由世界500強企業華潤集團投資開發,項目總投資18億元,秉承“誠實守信、業績導向、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華潤價值觀,緊隨太原“南移西進”發展戰略,落子萬柏林區南內環西板塊,把握時代脈絡,擇址城市核心地段、依托自然饋贈、講究生態宜居、配套利好加持,打造全家商業、生態宜居、優質教育為主題的生態居住社區。

中鐵諾德逸宸雲著,中鐵置業集團與中鐵三局集團攜手共同打造的百萬方城市級大盤。由CCDI進行整體規劃設計,賽肯思景觀負責園林景觀設計。項目總佔地面積31.83萬方,總建筑面積約126萬平方米,總投資40億元。逸宸雲著取“心逸日休,寧靜致遠”之意境。中鐵置業集團、中鐵三局集團將秉承中國中鐵精工細作的國匠精神,打造國際范輕奢社區典范。

龍湖長風天鉅,由世界500強民營房地產企業重慶龍湖集團投資開發,總佔地10.7萬方,總建面56.8萬方,總投資51.4億元,匠筑TOP級天字系鉅制,敬獻建面約50-128㎡奢裝精筑,深刻洞察人居深層需求,極致推敲革新尺度和高舒適性產品,適配多種結構家庭﹔匠心呈現冠譽全國的龍湖建筑、五維景觀、5S精裝體系和龍湖智慧服務,同時配置龍湖商業配套,用作品和服務顛覆龍城人居想象,匠筑華美時代新篇章。

平板玻璃廠舊廠項目由富力城集團投資開發,項目總投資20億元,通過“中央湖景”、“庭院景觀”,實現由公共空間向半私密空間、私密空間轉換,實現社區空間的歸屬感,運用中式園林風格,加之外立面,草坪雕塑,富有現代氣息的小品元素,立體綠化相結合的設計方法,營造出“步移景移,情隨境遷”的新東方空間意境。

大井峪項目,由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新城控股集團投資開發,總投資46億元,以建設城市未來為使命,勇立潮頭、開拓創新。結合多年住宅產品的開發經驗,在著眼未來品牌體系建設基礎上以“幸福啟航”、“幸福樂居”、“幸福圓夢”和“幸福尊享”四大卓越產品相結合,遵循“貼近生活、美化城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打造綠色、舒適、健康的宜居新城。

太化•紫景天城項目,是太原化學工業集團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打造的重點明星項目,總投資21.9億元,是西中環區域稀有50萬方大盤,融合了住宅、商業和寫字樓,滿足不同置業需求。項目的園林景觀設計精雕細琢,以“環山環水”為主題,景觀設計以水景為中心展開,構成龍型水系花園景觀。水系與建筑巧妙穿插、滲透、融合。景點分布為山居九景、八福園,極力打造大氣、進深感強、水系環繞的龍型水系花園。

公園美地項目,由山西東煒達房地產建設,總投資10億元,總建筑面積近28萬方,小區共11幢電梯洋樓與一所9個班建制的幼兒園,其中景觀大道兩側有3幢9層洋房,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公園社區,目前已全部交付並部分入住使用,綠化清晰可見。

這些項目中,有的已建成交付,有的正在快馬加鞭,有的藍圖已經鋪就……有理由相信,在萬柏林區“轉型為綱、項目為王”的發展導向引領下,再過3至5年,這片曾經的棚戶區、城中村、老舊工業聚集地,將迎來一次徹頭徹尾的華麗蝶變,未來將是一座現代化的宜居、宜業、宜人的別樣新城。(來源:萬柏林區委宣傳部)

(責編:張婷婷、常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