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興縣:老區舊貌換新顏

2021年06月25日09:36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米飯南瓜湯,餐餐味道香。”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戰爭年代,興縣干部群眾上演了“小米加步槍”的革命傳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興縣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三支隊伍”與群眾齊心協力,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脫貧史詩,提前完成了脫貧摘帽任務,實現了老區舊貌換新顏的歷史巨變。

紅色搭台推動綠色唱戲

興縣是革命老區,形成了厚重的紅色革命文化。興縣干部群眾以紅色文化搭台,綠色生態唱戲,積極利用紅色資源,傳承和弘揚呂梁精神,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大打綠色發展富民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開展了波瀾壯闊的生態扶貧之路。

興縣縣委縣政府科學精准施策,將林業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為“一圈、三線、十七片”。一圈即以縣城南北兩山為核心的環城綠化循環圈﹔三線是指以313、218省道和右芮高速為主軸打造三條綠色走廊﹔十七片是指以十七個鄉鎮為依托,在全縣范圍內大面積開展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科學設計栽植針闊混交的生態林,從根本上改變森林生態系統。培育生態林,筑牢興縣大地的綠色屏障,栽下經濟林,建起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把山川秀美的“綠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錢袋子”聯系在一起。造林綠化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完成縣城南北兩山可視山體綠化1.6萬畝,到2020年完成造林21.2萬畝,全部通過議標形式由307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實施,帶動3991余名貧困勞力年勞務收入達6000元以上。

發放退耕還林政策性補助資金26625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22227戶、64610人,戶均政策性補助4105元。聘用護林員1579人,其中貧困戶1401名,年人均工資性收入6000元。引導造林專業合作社參與經濟林提質增效、黃河沿岸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准農田改造、小型公益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打造增收與增綠互促雙贏的升級版。

該縣365個貧困村全部成立了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1300多人參與合作社植樹造林。興縣綠之源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負責人孫磊說,他的合作社共有135人,其中貧困戶有109人,每個貧困戶至少增加2600元的收入。參與植樹造林的王貴堂夫婦高興地說:“造林合作社是個好地方,我們夫妻一天的收入能達到200多元,粗略地算算,一年能有4萬元收入,孩子上學、老人養老全部有保障了。”

孟家坪鄉王家塔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提兒退耕38畝,全部栽植優質核桃。他高興地算了這樣一筆賬:已領到第一年政策性補助19000元,五年共可領取退耕還林補助57000元,加上38畝核桃林的收入,穩定脫貧有了盼頭。像王提兒這樣的貧困戶,興縣共有6000多戶,他們在給大地添綠的同時實現了增收脫貧。

紅色旅游帶動興縣富民

興縣蔡家崖曾是晉綏邊區政府和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當地依托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在發展壯大紅色旅游產業的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做足生態建設大文章,讓這片紅色的熱土綻放出綠色發展的生機。

2018年扶貧火車開到了蔡家崖,太原到興縣的雙向對開客運列車使蔡家崖一年的游客接待量達到40萬人次。依托這一資源,當地大打文化旅游牌。兩年前還是貧困戶的韓志海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后面的街上開了一家蔡家崖飯店,蔡家崖號客運列車開通后,飯店的生意越來越火。韓志海介紹說:“飯店生意挺好的,平時也是人很多,節假日更多,有時候客人多得接待不完,還要排隊。”一位山東游客說:“這裡的飯菜特別好吃。這次也感受到了晉綏邊區紅色文化,然后也品嘗到了興縣蔡家崖當地的特色美食。”做了30多年豆腐生意的蔡家崖村村民溫喜兒表示,火車通了以后,他的豆腐最遠能賣到太原、忻州甚至出省銷往內蒙古。望著蜿蜒穿行在山間的鐵路,溫喜兒滿懷期待:“要搭著紅色旅游的順風車,把生意做得更大些。”

借紅色旅游之勢,當地政府把張家梁、北坡等周邊的5個村整村搬到了蔡家崖景區周邊修建新村,村民竇瑞兵的家就住在這裡。“那個環境就跟現在的咱這個80平米的新房子沒法比,相差很大。現在集體供熱,24小時供水,現在咱這個家內各方面環境可比山上強得多了。”竇瑞兵介紹,“這塊核桃林是兩畝多地,收入一萬多元。村裡面我是護林員,政府一年補助4000元,一年下來我的收入就是三萬多元。”圍繞紅色旅游,興縣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現在蔡家崖村裡在北山種植杏樹1258畝,核桃樹500多畝,試種桃樹30多畝,當地政府引導村民搞起了採摘和農家樂旅游。

特色農業拉動就業增收

“山花爛漫公司辦得紅,全靠虎平創業有才能,黨的政策看得清,給了化肥種子暖人心,家家都成了有錢人……”興縣蔡家會鎮唐堂宇村村民馬聯勤自編的快板道出了當地群眾對山花爛漫公司帶著村民種植小米等特色農業脫貧致富的感謝,道出了對黨的扶貧政策的一片深情。興縣康寧鎮花子村和山花爛漫公司都是興縣發展特色農業拉動就業脫貧的一個縮影。

革命戰爭年代,興縣軍民演繹了“小米加步槍”的紅色傳奇,興縣干部群眾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小米等特色農業拉動就業增收脫貧。興縣制定了“一鄉一特一園區、一村一品一基地”特色農業發展戰略,確立了“222+N”的農業產業增收思路,即“222”農民人均2畝優質小雜糧、2畝經濟林、2畝中藥材;“N”就是為群眾提供補助、免費發放種子化肥等措施支持發展種植、養殖、光伏、電商等產業。政府搭台,企業和群眾唱戲,大合唱推動興縣特色農業發展如火如荼。全縣小雜糧種植面積達60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紅棗、核桃等經濟林達到58萬畝,新發展水果經濟林4000余畝,建設綠色優質馬鈴薯基地5.1萬畝,發展食用菌540萬棒、設施蔬菜1000余畝,存欄羊15萬隻、豬5萬頭、牛1萬頭、蛋雞60萬隻。由支村兩委牽頭,發動全體村民參與組建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總社383個,探索形成了“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利益聯結模式,資金總量達到1.33億元,累計分紅180萬元,確保全部貧困戶連接到各類經營主體中。蔡家會村特困戶賀平凱介紹:“我去年種了28畝谷子地,山花爛漫公司以每斤三塊五毛錢的價格收購,這樣算下來地裡的收入怎麼也比往年要翻兩番。”

就業是民生之本,興縣大力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累計開展呂梁山護工、駕駛員技能、電商等各種培訓2萬多人。積極推進對外輸出一批、本地吸納一批、開發公益崗位就業一批、線上招聘一批、扶貧車間就業一批的“五個一批”就業幫扶工程,全縣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34886人,蔡家崖、柳葉溝、喬家溝3個扶貧車間擴容后累計安排就業694人﹔開發保潔、護林等公益性崗位12733個﹔開發光伏扶貧公益性崗位11000個,實現了全縣有就業意願的貧困戶每戶至少1人就業,形成了太原鐵路安檢員、京東方員工、蔡家崖管家三個自主品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攻堅戰決不是一勞永逸,為了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興縣干部群眾已經在全縣脫貧摘帽的基礎上,開啟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征程。(王衛斌)

(責編:趙芳、張臨山)